深圳十问心得体会

来源:个人简历站 1.19W

  深圳十问心得体会

深圳十问心得体会

 

在深圳经过140天体悟实训之后,第二批赴深圳体悟实训干部1月12日返回青岛。市委召开赴深圳第二批体悟实训总结座谈会,系统总结了第二批体悟实训工作。按照原来计划,将举行体悟实训成果汇报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成果汇报改为现场录制,于2月29日上线播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采取网络形式进行观看学习

在这场题为“跨越四千里的求索与问答”的工作汇报中,11名体悟实训干部联合两位深圳企业家亮相,结合亲身经历述说感受经历、提出意见建议。第二批体悟实训干部临时党支部书记周科,从“往深处走”“往宽处走”“往实处走”三方面对体悟实训进行了总结。

深圳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深圳经验的“基因”在哪里?如何把深圳经验转化为青岛实践?他们按照“聚焦15个攻势,探寻深圳密码、化解青岛堵点”的思路,聚焦人才、科技、民营经济等十个方面,提出了“深圳十问”,带回了自己的思考。

用心用情用力

擦亮“体悟实训”品牌

去年8月28日,带着市委、市政府的殷殷重托,第二批体悟实训干部150人奔赴深圳,开启体悟实训之路。

第二批体悟实训干部明确了“制度化规范、品牌化引领、平台化拓展”的总体构想,坚持“三个争取”行动共识(只要有助于青岛的人争取多见,只要有助于青岛的事争取多办,只要有助于青岛的建议争取多提),用心用情用力,擦亮“体悟实训”品牌。

努力往深处走。他们融入企业,以“学生”和“职员”的姿态,沉浸式读懂企业、读懂企业家。他们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周末时间,走进社区、协会、街道,先后拜访了300多家商协会,参加了50多次高峰论坛,全方位感知深圳。他们创意创新,完成了“七个100”工程,实现了多领域全面开花。

努力往宽处走。第二批体悟实训干部全力打好三张牌。结亲戚,充分挖掘人脉资源,每人结识不少于100名深圳企业家,建立起过万人的数据库,新增实训企业55家。创品牌,举办“青深月共圆”企业家联谊座谈会,陆续开展“青深”系列主题活动,得到了深圳企业家的积极参与和广泛认同。搭平台,去年11月举办了青深企业家联谊会成立大会,200名青深企业家参会,搭建起青深合作新平台;去年12月,借助深圳企业家联合会平台,向万名深圳企业家推介青岛,生动诠释了“青深意长、深情相拥”。

努力往实处走。第二批体悟实训干部开展调研3500多人次,提出建议218条,完成调研报告40篇,多条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在聚焦体悟实训的同时,他们当好服务员、招商员、宣传员,配合有关区市在深圳组织招商推介12场,协议项目68个,签约金额727亿元,形成了前后方联动的生动局面。

在深圳140天,体悟实训干部更大的收获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只有放下官架子,才能换来金点子”;对待企业家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来之前好为人师,来之后乐于拜师”。

在深圳,150人形成了不少思想观念上的共识,比如“格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路走对了不怕远”“人不分南北,环境才分南北”等等。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学赶深圳注定是一场马拉松,只有跑得比深圳更快,才能缩短与深圳的差距,让“北青岛”跟“南深圳”一样,成为中国城市版图上两颗耀眼的明星。

深圳获批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如何做强海洋优势?

2011年,敢想敢干的深圳人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在“十二五”末初步建成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的目标,并一鼓作气提出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获批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深圳主动作为的结果。

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首先是定准路子。深圳市委市政府借助高端智库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逐步厘清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是什么”、“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等问题。明确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其次是甩开膀子。深圳面向全球推出 “十个一”工程,吹响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的号子,设基金、扩载体、建大学、引人才,每一个项目都实实在在,都有明确的目标责任和现实的项目支撑。

对比深圳,青岛在海洋领域有更多的优势,尤其是海洋科研。当青岛的海洋优势遇到深圳的海洋强势,青岛如何把账面优势变为硬核实力?

首先,要“抢”。关键要抢时间,青岛要按照海洋攻势确定的作战图,打好和深圳的时间差,拼出青岛速度。核心要抢人才,建议在借助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平台留住、引入研究型人才基础上,设立和实施青岛海洋产业人才支撑计划,抢留、抢引海洋应用型人才,强化海洋产业人才支撑。目标是抢高地,要不断强化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核心载体的海洋产业基因,设立海洋产业母基金,壮大海洋科技企业规模,破解海洋成果转化难题,全力抢占全球海洋新兴产业高地。

“抢”之外,还要“强”。要强品牌,建议聘请国际知名智库,深度挖掘青岛海洋内涵,打造一个“叫得响、立得住”的青岛海洋城市IP。要强平台,建议尽快组建具备国际水准的综合性海洋高端智库,同时要支持山东海洋产业协会尽快做大做强。要强协同,建议充分发挥青深企业家联谊会的平台和纽带作用,成立海洋领域分会,共建异地孵化基地、双城产业基金,促进两地涉海单位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互通、互融、共赢。

科技引领未来,青岛如何乘势而为?

在深圳,既有华为、腾讯等一众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光表现,也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不俗成就。科技重新寻找的应用场景,让深圳的产业不断爆发出更新迭代的活力。深圳政府最愿意做的事就是研究产业链,在原有产业链上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青岛的传统产业造就了青岛曾经的辉煌,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攻坚进程中,只有给传统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让科技创新托举青岛高飞远飞。

科技创新的发展,体制机制是先导。在这方面青岛和深圳有着实实在在的差距,特别是在运行效率、落地落实方面。建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委员会的牵头抓总作用,让科技创新的问题有人在想,工作有人来接,制度政策有精准细则,切实惠及我们的科技创新发展。

充满活力的科技市场,是深圳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深圳有六个90%现象,青岛却一直面临城市科技活力不足、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建议建设长江以北科技成果交易中心,让青岛成为科技成果发布集散地。通过资金、土地等政策规划引导,形成企业科研投入愿景持续增强,各类人才、高校、科研院所加速集聚的生动局面,让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最强劲的内生动力。

健全的科技产业发展生态,是深圳发展的关键密码。科技之所以能够引领深圳发展,是因为平台型科技企业已经成为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建议加大平台型科技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在涵养科技产业发展生态上做好文章,发挥平台科技企业乘数和网络效应,将青岛打造成平台科技企业的新兴成长基地。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青岛绝不能再错过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必须以拿着地球仪研究工作的视野,以站在未来做现在的姿态,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要素资源,把青岛建设成为一个创意创新领军城市。

学赶深圳,青岛如何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

在深圳,真正让创新企业走向上市、成为千里马的,是创投风投。深圳是全国创投风投机构数量最多、发展最好的城市。截至目前,创投机构数量超过了8000家,占全国总数的1/3,创投机构前20强更是半数在深圳。

深圳的创投风投发展得如此强劲,一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对于深创投这家国有投资机构,深圳市政府始终坚持“不塞项目不塞人”,从不干预项目的投资决策过程,而且批准深创投实行“跟投”机制,强制要求项目投资经理要拿出自己的钱参与到项目当中,实现了利润共享、风险共担。

二是坚持专业化运作。创投成败的核心在于选择好项目,而选择好项目的关键则在于专业化。像前海母基金这样的创投机构聚集了大量硕士、博士后研究员,他们所出具的行业和地区研究报告,水平超越了专业咨询机构。

三是产融结合是关键。产业要发展,必须实现各项资源要素的“深度融合,互动提升”。在深圳,正是资本、科技、产业不断地深度融合,才激发了创投风投面向市场全方位的发展活力。

要做好产融结合,发展创投风投是关键一招。建设青岛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建议叫响一个品牌,聚合引进两种资源,用好三种方式。

叫响一个全球创投风投的品牌。让“创投青岛”传遍神州大地。继续办好年度全球创投风投大会,力抓各项支持政策落地落实,用诚心和实意在青岛集聚创投发展的磅礴力量。让全世界的投资人想到创投风投就想到青岛这片热土,投资青岛就是投资未来。

聚合引进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重点引进央企、上市公司等头部创投企业,充分利用好其产业实力雄厚、投资能力强大的优势,借力发展,乘势而上。大力引进国外创投机构,借助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发展契机,吸引国外优质创投资本参与青岛建设。

用好三种方式搭建创投平台。对标深创投、前海母基金等,借鉴深圳模式,打造全资国有、股权多元、全市场化三种类型创投机构的“青岛版本”。推动市级创投平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打造全新的青岛“创新投”。探索设立并购引导基金,支持国有资本平台并购参股国内知名创投机构,实现互动提升。

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青岛怎么干?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基于雄厚的产业基础,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抢占战略高地。深圳在企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本环境三个方面,较青岛有明显优势。下一步,深圳在人工智能领域,将围绕基础研究、产品创新、场景拓展、设施建设、人才集聚以及法规重构六个方面展开。

同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青岛应该怎么干?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关键是“四得”:

得场景者得天下。青岛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应用场景十分丰富,是我们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风口”,要抓住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实现“变道超车”。青岛要率先打出“全面开放应用场景”这张牌,喊响“应用场景领跑者”。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引导头部企业、高校院所,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青岛丰富的产业场景相结合,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

得生态者得天下。深圳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势,在于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条、活跃的资本市场、大量的海归人才,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了全方位支持。青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必须在产业生态上下功夫,形成健康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着力构建资本供给、人才供给、科技应用服务、产业链协作、市场环境五大体系。

得管道者得天下。“管道”是获取和输出资源的有效途径,就是路径,是通道。青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管道,就是要强化“内引和外联”,形成“青岛势能”。“内引”重点是抢“头雁”,引进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外联”要鼓励海尔、海信等企业,链接北上广深头部资源,设立“飞地创新中心”。要抓住建设自贸区和上合示范区的机遇,搭建国际合作中心,面向全球发力。

得数据者得天下。青岛要解决好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的瓶颈问题,需建立开放场景的数据目录,规范数据采集使用流程,提高数据可靠性,建立开放融合的数据生态体系。要推动公共数据的最大化开放,实现与社会数据、企业数据的良性交互。

对标深圳“人才强磁场”,青岛怎么做?

深圳始终把人才优先发展作为城市的核心战略,形成了人才“强磁场”。为什么百万人才都来“闯”深圳?这源于深圳“爱才、引才、育才、留才”的“人才密码”。

爱才有共识。全国第一个人才公园、第一个人才伯乐奖、第一个人才大使、第一个人才工作条例,都诞生在深圳。爱才,不但要响亮地喊出来,还要以行动做出来,更要内化为爱才的城市精神、城市文化。

引才有活力。深圳走的是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再到留学生红利的升级路径。造就留学生红利的是面向海外人才的“孔雀计划”。“孔雀计划”“活”“准”“强”,在全国人才政策趋同的情况下,如何让引才政策更有成效,政策精准、执行有力、兑现快捷是关键所在。

育才有生态。有资本助力,深圳成立全国首家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全市创投机构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3,基金规模达1.8万亿元。有平台承载,比如深圳湾科技生态园聚集了11万科技人才、60多家知名孵化器、一个基金群,还有政务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及各种服务设施。

留才有温度。城市抢人大战更多的是拼政策、拼资金,深圳不光拼这些,还拼环境、拼服务。一张南山区“领航人才卡”,就集成了9大类、18项高层次人才服务。为留住更多人才,深圳毅然开启“二次房改”。留才的关键是留心,城市的包容、城市的温度同样是一个城市的人才竞争力。换位思考,解决痛点,才能让人才从客人变成主人。

为加速将青岛打造为国际化人才高地,建议聚焦“三个一”、打好“招才六式”。

培育一种爱才的城市精神。叫响“来了就是青岛人”,设立青岛“人才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引才品牌,让爱才成为青岛城市精神。

建设一个国际人才合作新平台。以上合示范区和山东自贸试验区为依托,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合作示范区。创新国际人才出入境和投资便利化制度。

营造一个最优的发展生态。发起设立城市天使投资基金。在核心地段建设地标性创新创业载体,优先向创业人才开放产品应用场景。让青岛成为人才的宜业、宜居之城。

法治化营商环境,源头活水哪里来?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法治化建设一直勇立潮头,法治为深圳奇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深圳,讲规则不讲关系、找市场不找市长、重信用不重权力。对标深圳,优化我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应发掘四泓源泉。

守约立“信”。作为政府,应当带头守约重信。建议着重完善政府践信履约机制,对部门,要将履约情况纳入综合考核;对干部,要完善政务失信记录,并作为考核、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引导全社会强化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

定规重“效”。深圳始终坚持立法与发展同步,政策出得快,改得也快,背后折射出政府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反应。

青岛应聚焦三个重点。聚焦国家战略,借力上合示范区和自贸区这两张牌,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支持,推动出台《中国上合示范区条例》《自贸区条例》,在“两区”内享受更多先行先试权,层级越高越好;聚焦企业需求,参考世界银行等营商环境评估指标,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立法,动作越快越好;聚焦政策普惠,将各功能区试点经验共享推广,力度越大越好。

执法有“度”。度的把握,关键在提高执法专业水平。应该借鉴深圳聘请政府法律专务和律师驻队、按行业建立执法监督专家库、整合基层执法巡查力量等一系列经验,促进执法规范化、透明化、效能化。

服务求“准”。深圳在法律服务方面注重“供给侧改革”,因需而动、因势而动。对比深圳,青岛应抓紧建好两个平台。一是建立民营经济公共法律服务平台,集政策解读、风险防范、权益维护等功能为一体,为民营经济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二是建立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平台,面向日韩及“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企业合规引导、域外法律查明、国际商事调解等服务,建设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北方新高地。

青岛要以创建法治政府示范城市为契机,弘扬法治精神、树牢法治思维、用好法治方式,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铺设路面硬实、护栏结实、补给充实的顶级赛道,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解码深圳,青岛如何发展时尚产业?

2018、2019年,全球时尚城市指数榜上,深圳连续两年跻身六大时尚之都。深圳为什么能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个“三来一补”起家的工业城市发展成国际化时尚之都?

时尚与科技的融合创新,让深圳引领时尚产业发展新潮流。激发创意与设计力量,使深圳成为全球最活跃时尚策源地之一。专业的园区和丰富的展会,为深圳时尚产业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人文和活力塑造城市精神,厚植深圳时尚产业发展的土壤。

青岛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工业体系,以及得天独厚的时尚基因,但在原创品牌、产业聚集度、时尚人才等方面,与深圳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市国际时尚城建设已经全面起势,建议从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打造世界工业设计之都。立足青岛工业门类齐全的优势,以家电、服装等制造业为突破,集聚高端工业设计头部企业和创意资源,将科技成果和时尚创意融入设计,叫响“青岛原创”“青岛设计”品牌。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地标。深度挖掘青岛独特的自然、文化、历史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地标性时尚创意园区;倾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网红打卡地和时尚IP;连片提升一批时尚消费商圈。

建立国际时尚品牌交流中心。引进来,与日、韩开展时尚设计和品牌合作,让青岛成为日韩时尚品牌登陆中国首选地;走出去,加强时尚产品营销和推广,在米兰、巴黎成立“青岛品牌海外推广中心”。

培养国际一流的创意人才。成立时尚产业协会,发挥高校优势,和国际顶尖设计学院合作,建设专业性学院,培养国际一流的创意设计人才。

通过以上四个重点发力,推动以“创意生成-资金投入-开发制作-渠道传递-最终消费”为轴的全产业链布局,营造时尚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深圳政务服务高效便捷,青岛如何再提升?

“掌上政府、指尖服务、刷脸办事”,是深圳政务服务的显著特点,市民和企业有着非常舒服的体验感。深圳瞄准“数据赋能、精细服务”,培育了一体化政务服务新生态,实现了高效政务新境界。

数据赋能。深圳在智慧政务模式上一直领跑全国,其核心就是数据共享。深圳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政务共享平台,已接入单位84家,跨部门数据共享率达98.6%。

精细服务。“把小事做成精品,把细节做到极致”,在深圳各级行政服务大厅,一站式企业服务专区、人才服务专区、政企面对面,读书角、充电角,充满温情的精细服务无处不在。

近年来,青岛的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提升,但还存在流程繁琐、沟通不畅、数据共享效果差等问题。对标深圳,建议全力打造“快、准、信、新”的政务服务生态圈。

快,就是办事速度要快,应对速度要快。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共享,迭代升级网上办事大厅和“政务通”APP,实现政务服务全天在线、掌上即办。拓宽政企高效互动渠道,建设一体化服务平台,建立部门协同处理机制,顶格协调,有求必应。

准,就是办事要标准,服务要精准。瞄准世界一流、中国最优,制定政务服务“青岛标准”,做到事项有质量标准、人员有干事标准、结果有评价标准。坚持换位思考、以人为本,精准捕捉群众需求,持续改进服务手段、方式、内容,不断提高政务服务的精准性。

信,就是办事讲诚信,让信用管理成为政务服务的“合伙人”。完善信用“红黑名单”,推动信用信息与政务服务融合,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推行审批“负面清单”,破除“潜规则”;建立政策快速兑现机制,践信守诺,大力建设诚信政府。

新,就是创新,要有勇闯“无人区”的勇气和决心。推行“主题式套餐服务”,全面加强流程再造,一次申办、一套材料,“一链审批”,所有证照一次办好。建立为自然人和法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实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探索建立国际政务服务中心,助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

发展壮大青岛民营经济,如何再添新动能?

青岛与深圳相比,最大的短板在民营经济,最大的机会也在民营经济。如何以深圳经验助力青岛民营经济发展?

有一种踏实的感觉,叫获得感。在深圳,政府像维护湿地生态中3‰盐分一样,精准、高效地调控着各类营商要素,让营商成本尽可能低、创业机会尽可能多、服务体验尽可能好,这就是让企业家感到舒服的“深圳密码”。

借鉴深圳经验,建议让措施落地更精准。聚焦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引才用才成本高等突出问题,推进资源整合,组建职能清晰、专于执行的政策性平台公司,打造青岛的“高新投”、“中小担”。让政策感知更全面。设立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清晰的政策图谱、资源清单,使各项惠企政策,企业看得懂、算得出、报得顺、拿得到。让资本涌动更充分。大力集聚风投创投机构,让民营企业更好地贴近资本市场、获取资本力量。

有一种坚定的道路,叫主航道。

产业发展方向像大海中的航道一样重要。深圳正是牢牢把准并不断深化产业发展主航道,才能在一次次产业转型创新中站在风口。

我们要聚焦产业发展主航道,当好“破冰者”。引导民营企业融入全市重点产业链、创新链,用产业政策活水打破市场坚冰!要当好“引领者”。开放应用场景,为民营企业发展和追赶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留足风口。要当好“疏浚者”。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推动数据资源共享,鼓励举办高层次会展和论坛,让各行各业的创新信息像空气一样在城市上空弥漫。

有一种执着的企业,叫攀登者。

没有见好就收,选择眼前的安逸,而是朝着行业领先、全球通吃的目标,毅然决然选择承受更多压力和风险,这是深圳企业永不满足、追求卓越、敢打敢拼的攀登精神,更是深圳企业狼性文化的典型体现。

建议用好青深企业家联谊会等平台,深化民营企业“双湾计划”,设立大湾区协同创新中心,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创造。要推动民营企业家在更加开放的竞争中拓展视野、提升格局,真正把尊商重商的氛围营造出来,把爱商扶商的平台搭建起来,把不甘平凡的斗志激发出来,不断汇聚起生生不息的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

激活青岛企业家精神,向深圳学什么?

企业家精神是造就深圳奇迹的内核基因,激活企业家精神是实现青岛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深圳企业家精神来自“生态”。生态来自“放手”,政府多放手,市场出好手。生态基于尊重,让企业家站牢城市C位,成为城市明星,已成为深圳上下共识。生态需要包容,在深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文化。

与深圳企业家相比,青岛企业家在市场意识、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等方面还存在差距。打造企业家之城,重点在于激活青岛企业家精神,关键在于不折不扣把已出台政策落实到位。

营造最好环境。打造市场化环境比“抢企业”更重要。树牢一种理念,让企业家成为青岛城市发展的合伙人,让企业平等享受政策支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完善一张清单,梳理完善涉企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清单,用制度来规范政府行为。落实一项制度,全面推行“顶格协调服务企业制度”,实现“政企联手、部门联合、监管联动、服务连心”。创新一个体系,探索实施企业逆向评价体系,政策管用不管用,让企业家说了算。谁让企业家不舒服,就要让谁不舒服。

搭建最优舞台。搭建企业家合作交流平台,叫响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品牌,办好一系列高峰论坛,建设“企业家会客厅”。建立企业家人才培训平台,谋划建设企业家培训基地,定期选拔优秀青年企业家多层次挂职锻炼,加速形成青岛企业家群落。

营造最浓氛围。让企业家敢作为,抓好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容错清单落实,探索设立国有企业履职责任保险和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天使母基金”,助力企业家完成创业“剧本”。让企业家有地位,设立企业家“耐冬奖”,建设弘扬青岛企业家精神的“星光大道”,打造青岛城市新地标。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