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读后感8篇

来源:个人简历站 3.33W

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他们的动机和成长过程,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创作思路,有助于我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分享的中国文人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国文人读后感8篇

中国文人读后感篇1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历来是文人墨客们津津乐道的文学主题。那么,文人作家们笔下的春节,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一代文学大师曹雪芹,运用神来之笔,细腻地描绘了旧时王公贵族过年的热闹情景,场景描写极其盛大: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两溜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皆打扮得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也写了清朝时节的过年习俗:除夕晚上,先是由贾母率领全家老小,拈香下拜,祭家祠、敬祖先;再就是向上辈行礼,给晚辈压岁钱;最后全家吃合欢宴。正月初一开始走亲访友,看戏赏灯……

鲁迅笔下的春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在他的小说《祝福》里,鲁镇的新年洋溢着喜庆,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的爆竹,散发着幽微的火药香。“祝福”亦称“祚福”,据说始于元朝,千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绍兴人特有的过年方式。而在《过年》一文中,鲁迅对人们过旧历年表现出的“格外的庆贺”,“去年还热闹”,“比新历年还起劲”,表示了他的赞赏。他自己则是:“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作家冯骥才(《年意》)描写了大年将临时候的逼迫感,“如果此时你还缺几样年货尚未备齐,不免会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转来转去”,再看“你生怕误车而错过大年夜的团圆,也许会不顾挨骂、撅着屁股硬爬进车窗”这句,是表现过年回家那种着魔发疯的情绪,描写的场景和今天出门在外、回家过年所造成的春运紧张场面,不谋而合。当然,也不乏描写过年的热闹与光鲜:年货,无论是吃的、玩的、看的、用的,全都火红碧绿,艳紫鲜黄、亮亮堂堂,生活好像一下子点满了灯。

梁实秋的《过年》,则大力宣扬了过年的乏味与繁琐: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煎熬……“登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觉得窝囊”。

名作家莫言在文章《过去的年》中写道: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惊人,能吃多少个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表现了过去物质生活的贫乏,所以,他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因为“可以吃好饭、穿新衣,有许多的热闹和神秘”,他更写了“装财神”这一年节时的讨饭习俗:往往是你一家人刚刚围桌子吃饺子时,大门外就响起了响亮的歌唱声“财神到,财神到,过新年,放鞭炮。快答复,快答复,你家年年盖瓦屋。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让人在笑出眼泪的同时,稍感难过。

透过作家笔下绚丽多彩的春节,我们看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年的文化都在传承和发扬,浓浓年味虽让人羡慕,而那过年时节的无奈苦涩,更让人感叹不已。

中国文人读后感篇2

谈及中国,每个人所想到的都不一样。有人想到了宏伟的长城,有人想到了华丽的绸缎,有人想到了甘醇的茗茶……而我想到的,是墨意的山水与灵动生机的自然万物。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给予了我们对自然特殊的情感,创造了我们独有的“天人合一”。这是中华灵魂的底色,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能将它从我们的生活中移除。

真正的中国式生活,应该是无比悠哉、雅致的:宁静民居的清晨总是在鸟儿活跃的啼唱中开始,无论是窗前阳台或是路边的老瓷砖总有生机勃勃的绿景植物,闲谈的百姓桌前总有一壶温热的甘茶。他们向往的不是喧闹的繁华,而是青山绿水共为邻的那一份宁静;他们喜爱的不是绚彩的名贵花种,而是代表着我们内在信仰的简单植物;他们需要的不是酒肉奢华,而是能令其心思的苦与甘。这,便是真正的中国。我们不为尘世糜烂的物质生活所倾倒,不为世俗的名利所迷惑,而我们中华的不屈的气节亦从此而出。我们的淡薄、我们的洒脱、我们的恍世孤傲,正是那包容万物的自然所给予我们的民族气质,一种超凡的领悟与安然。

那份与自然相依的敬仰,是我们美好生活的源头,亦是人类生命的原点。可惜,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不少年轻人逐渐在奢华的物欲享受中迷失。不论是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孩,还是为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的官场之争,背后映出的都是满满的可悲。仅仅是因为那令人发昏的金银碎响、那虚伪的奉承,他们抛弃了生活应有的简单雅致,抛弃了生活最初的自然,却也被那份宁静洒脱永远的拒之门外,在喧嚣的黑夜中独自忍受煎熬,无法安然入睡。

倘若我们放弃了对自然的敬畏与信仰,我们必将在浑浊的物流中迷失。回归于自然,以一颗简单、纯真的心去面对生活,是我们每一个年轻人需要重新学习的。尝试着在书桌前摆放一盆绿色植株,在休闲之于欣赏一首小诗,或是选择步行于荫荫小道而非乘坐冰冷钢板之躯的汽车。这无不存在于简单的生活中,却能令我们在快节奏的竞争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闲适。没有任何东西将我们限制于繁忙的城市里,我们完全有选择在怡人的秀丽山水里度过我们的假日。在依旧纯净的天地之间攀登、戏水,观赏君子莲、正气竹,不让自己被无边的物质吞噬。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生命之美。

也许我们有过困惑,有过迷茫,但只要我们认真面对自己的内心,我们便能得到答案。因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依赖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是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它是我们平和生命的根本,是我们美好生活的真正源头。中国的形象是怎样的?是墨意山水中一抹傲然洒脱的身影,是湖边的甘醇的香茶,又或是青青松竹前的遗世淡然。

中国文人读后感篇3

自秦汉以来,中国文坛开始日益强盛,人类走出了蛮荒,开始走向文雅,也开始用优美的文字记录身边的事,中华的文明走向巅峰,然而性格各异,百家争鸣,若以只言片语草草论述似乎太过于不尊重历史,只得将其大体之一二,冰山一隅,进行论述。

坦率,乃千百万文人的基本条件,文人的资本。心直口快,坦,坦然,率,率性,其中夹杂着一种真实,毫不掩饰,直言劝诫,不惧祸否。遥想当年的虞翻,替孙策南征北战,更是有“日行千里之术”,孙策死后,也依旧尽忠职守,并没有因为孙权的昏庸而改变自己的性格,依旧是直言不讳,志节分明,折而不屈,始终秉承着忠臣的信念,为国家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被放逐,但他的心依旧是不变的,尽忠职守,继续为吴国出谋划策,最后死在了被放逐的荒凉之地,至少到最后孙权也后悔了。正式这种刚上直率的信念,支持着一个又一个的文人为国出力,奉献己身,忠贞不屈!

就算没有能上战场为国出力,率性也依旧没有改变,要悲伤,就是怮动大悲。当年蔡文姬,一曲《胡笳十八拍》变是典型的率性的诗歌,将悲伤写得如此肝肠寸断,毫不掩饰,思乡又不舍骨肉之复杂情感表现。从乱离到归汉,中间的失贞,还有孤寂,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深深弥漫在诗中。志意乖兮节义亏,人格与躯体上的双重侮辱。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更是用了一句话,连接了前后的故事,更具体地表现出了此时内心的挣扎,能将心中的愁绪写到如此妙绝,古今也唯有蔡文姬一人而已,如此真情地吐露,多少次令我泪流满面,在她的《胡笳十八拍》里,我们似乎能深深地感受到她那颗多娇的心。

再来将目光转向放荡不羁的曹子建,天下一石,子建八斗。子键的才高,其率真坦诚更在诗中可见一斑。为了追求自己心爱的女人,径直写下了千古绝句“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血”就这么两句,充分地体现出了对她的仰慕情怀,仅仅是两个比喻句,就把对洛神的爱意描写到了极致。在这之后,更是“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似乎又有一种才子的可爱,傻乎乎的率真。使人沉浸在了黄初三年的那一天之中,对一个女子如此细致入微的观察,如此清新。多么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啊!无拘束的自在闲适。

自然是文人的归宿,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副多么美丽的田园画,陶醉于山水之间,次啊能有这种淳朴,青山郭外斜,花落知多少,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自在!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自在!

说到底,文人的性情也正就是顺应自然,而且不会拘于细节,不在乎外界的评价。这个性情也正是老子口中的“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正是这个“道”成了中国文坛经久不息的“永恒之火”,它让我们变得率性,变得可爱,变得真实。

而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也必将在我辈的身上,传承下去……

中国文人读后感篇4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其中中华文化更是具有感染力和丰富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完美的本能,还蕴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

在《品中国文人1》中,我们通过本书看到了屈原漫步江边;司马迁埋头著书;司马相如操琴作赋。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旗旋的李煌……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照耀着后世文人的心志与情怀。

在这些大文人中,我最想谈的是一位朴素、劳作,不与世同流合污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他的曾祖父是东晋大将军陶佩。陶渊明出生在江山如画的寻阳郡柴桑县一个叫上京里的地方,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陶渊明的著名诗篇大多是他四十岁以后写的,他四十一发时仕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职归隐躬耕田园,过上了安逸,悠闲的生活。427年十一月,寒冷的冬天,陶洲明死于贫病交加。

中国历代辞官者,数以千万计,只有陶渊明将质朴生活的欣悦,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他的诗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田园风光:“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我们可以看到躬耕田园的乐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悠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的诗朴素,通俗易懂,但在当时以及后来很一段时间并未受青睐。钟山荣的《诗品》将诗歌列为上中下三品,陶渊明居中品。但这并不能否认陶渊明的文采,萧统评价他的诗:语时事则指而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苏东坡提到他,永远以学生的口吻:“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陶渊明是中国历史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他,确立了人性的价值,审美的价值,开创了诗词中一种淡雅清新的境界。他是中国的头号乡村歌手: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那个手提一篮金菊花,慢悠悠向东篱走去的诗人向我们说。

中国文人读后感篇5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不约而同地流连于美丽的自然风景之中。而当钟灵毓秀、风情万种的山水与才华横溢、吟风咏月的文人相结合,文人置身于山水,纵情于山水,寄意于山水,于是便有了一篇篇的山水美文流传于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用心阅读这些佳作后不难发现,这里面隐藏着的,除了中国文人的爱恨情仇,还有中国文人的品格和精神。可能是中华文化深受老庄思想的浸润,超脱出世,文人骨子里都有一种隐士情怀,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将自己的诸多情感用诗文来倾诉,而寄身于山水的文人则常常用细腻而丰富的笔触记录身边的美景,这样一来这些山水反而被他们赋予了新的生命,从而愈加鲜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许多名胜古迹之所以威名远扬,除了自身风景秀丽之外,更多是因为这里有着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而这文化历史底蕴便来自于中国文人的笔。很多人心心念念向往庐山,其实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风景美过庐山的,数不胜数。然而,庐山虽不在五岳之中,却名气更胜。李白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陆游的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王维的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将庐山深刻的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慕名前来庐山的墨客文人络绎不绝。

文人委身自然山水间,从中寻找精神寄托,而山水间的情结往往都会标榜着一种孤傲。这里走走,那里看看,把胸中的一腔热血全部向自然宣泄,这样一来,情感丰富了山水,山水也造就了诗文,先是景观被写入了文章,后来文章也变成了景观。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就这么延续了下来。

可为什么不用鸟兽虫鱼来寄托情怀而选择山水呢?这也有自然景观本身的原因,山水美景对人有一种天然的怡情移性作用。山水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南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认为观山水就是观道,同时肯定了山水畅神的审美功能。置身山水之中能给人一种闲适、愉悦的感受。

说到底,山水是一种中华文化的底蕴,甚至是一种中华文明的符号,中国文人用山水描绘出了自己或倔强或曲折的心路征程,用山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国文人的魅力!在品读诗文时,我们不但要从中吸收那些翰林子墨从山水中悟出的道理,更是要学习他们在山水中领会人生与生命的真谛,将自己心灵诗意地栖居于山水田园,寻找自己内心的一份宁静。

中国文人读后感篇6

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很想向旁人推荐,可又困于描不准对象.先生的书,国学之道,血性之笔,人性深处的哲思.

我爱男作家的书,只因我爱上有血性的文笔.正如此书,血液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把人文艺术拉向一个新的高度.

文人的世界,有道不完说不尽的美.这美,暇思无穷…

众看当代人的审美观,舞台上的吼吼叫叫,是他们无比顶级的追随.百年之后,他们只不过是台上唱小曲的戏子,终究改变不了被人们娱乐消遣的角色.翻看历史长河,多少杰出文人的光彩是无法掩盖,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自己的艺术,影响着华夏人民千年的艺术.

历史是河,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滚不停息的波浪.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司马迁则是最惊人的那颗骇浪,当科学家们拿着尺子衡量着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司马迁则在几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了华夏人民的源头,秦始皇创下了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培养了大史学家司马迁.近来在杂志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南唐后主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又是失败的男人.我不禁有点吃惊, 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可是,又有谁可以写出像这样的千古绝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古今,谁有?在政治上失意,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李白,杜甫,苏东坡,谁没有?只是李煜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胜于政治上的成就.

说李煜又是失败的男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大周后与小周后,两位绝代佳人,人称东吴时的二乔.大周后与李煜灵与肉的结合,可畏是人类情感的颠峰,小周后得知李煜的消息,被气的溢血而死.那个跳着金莲舞的绝世美人,调戏着皇帝赵光义,大力的挥霍着为之建金莲台,等到七月七之日,赵光义垂涎已久的日子,娘翩翩起舞,在无比风光的金莲台上,跳起了金莲舞,她娇娜的身姿始终是背对着赵光义的宫殿,绝世的容颜面向着南方,心里默默的念道,今天国主四十一岁大寿,娘为你跳金莲舞.好感人的一刹那,原来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她得不到李煜,她的心却这般忠贞李煜,放着大宋江山的娘娘不做,七月七日,她香消玉损.所以李煜,这不是文人的魅力,又是什么的魅力?

中国文人读后感篇7

不久前,我读了刘晓川的《品中国文人》一书。读罢不禁感慨万千。有感于刘晓川对文字拿捏,他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有感于作者对中国历代文人静心地品味,这需要何等的痴心和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开篇作家曹雪芹的自嘲,文章的开头一般起引出下文、设置悬念的作用,而这五言绝句又设置了何样悬念呢?我想,其最想介绍的,还是“其中味“这三个字。 那么“其中味“是指什么呢?让我们举起茶杯,跟随作家刘晓川的笔触,体会作家曹雪芹的滋味吧——“一位清代作家写小说,名和利都谈不上。“小说者流,盖出于街谈巷议?”曹雪芹这三代豪门子弟,忍饥受寒还遭人白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他每天在破窗下不停地写,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在纸上过日子。”曹雪芹撰写《红楼梦》时以已家境衰落,他从钟鸣鼎食到一贫如洗,从阔少爷到穷公子,面对食不果腹的窘迫生活,曹雪芹并没有臣服,他只过好“纸上日子 ”便满足,

可坚强也是有“底线”的,曹公口中不说,心中难道也不为生计发愁吗?或是说社会的腐败已令他失望不已,没有心思再去理会纷繁俗世?而面对世人的白眼,他却也真正做到了“难得糊涂”啊!曹雪芹是可怜的,是坚强的,即使是“举家食粥酒常赊。”他都挺了过去,并坚持不懈的写下了《红楼梦》这部著作。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第一口茶,酸酸涩涩的,就敬曹雪芹的坚强与给他创作灵感的生活经历

“脂砚斋,则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这是一个美丽的、大写的名字,是伟人身边的奇花异草。”作家刘晓川是这样描述脂砚斋这位奇女子的,当时,其貌不扬且家境落魄的曹雪芹为什么能获得“气质美女”的芳心呢?自然是因为他的出众才华与坚贞品格。脂砚斋为了曹雪芹的创作,还写下了将她惊人才华融注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为千红一哭,呕心沥血油尽灯枯。脂砚斋为曹雪芹泪洒相思地??”,患难时刻,曹雪芹仍能得到红袖添香的待遇,着实是幸运的。抿下第二口茶,有一种回甘的味道,就敬曹雪芹的一段甜蜜时光与给予他鼓励的红颜知己脂砚斋。

中国文人读后感篇8

这个暑假 ,我读了刘小川先生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刘小川先生写的这部书,并不是像其他的文人传记一样只是平白的语言介绍人物生平,而是走进他们,通过文献和作品了解他们的生平,再将它们汇集在一起,娓娓道来,读起来并不会使人觉得平乏无味,反而像是与书中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他们命运的颠沛自己的心也跌宕起伏着,让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屈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历史中我最喜欢的时期。

屈原的一生十分跌宕,服侍着一位昏庸的软蛋君主,几次被贬,又几次恢复原职,还要面对张仪这个强大的对手,是出色的政治家,变法试图让楚国富强成为霸主;也是出色的诗人,《离骚》在诗歌的历史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屈原的出身是王室贵族,可谓今天的“官二代”,可是看看古代的“官二代”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他们与今天的“官二代”截然不同,他们也熟读经书,能诗能画,有修养有学问,而现在的“官二代”们却截然相反。看来,有的时候,我们不光要像外国学习,古人们的修养,古人们的品行,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我像这就是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所在吧。

屈原变法失败,被贬到夷陵,在夷陵的数年间,屈原写下了《离骚》,后来秦国想要进攻楚国,屈原被复职,屈原连齐抗秦,并取得了成效,本以为屈原可以继续为楚国变法图强,秦国的张仪却对怀王一番花言巧语,屈原被囚禁在了齐国,在囚禁的`过程中,屈原写下了《抽思》。后来屈原又被流放,去了汉北蛮荒地,后来屈原又被召回,而这次怀王却被秦国拘禁。怀王死,楚顷襄王即位,屈原被流放到南楚洞庭,写下了后人不复望其项背的《天问》,最后,抱石投入汨罗江中自尽……

纵观屈原一生,文学上成就极大的作品都是在屈原被流放活着国家毁灭时写就的,说明困境并不可怕,我们要勇敢去面对,在困境中或许也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屈原的忠诚,才智,锲而不舍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品中国文人》这部书我还没有看完,我会继续我的阅读,并将感悟记录下来,学习古人的高尚品质,以提升自己。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