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读《梁家河》心得体会四篇

来源:个人简历站 2.45W
读书,是人生的避风港。党员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起到先锋模范作用。那么关于梁家河的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党员读《梁家河》心得体会四篇,以供参考。
党员读《梁家河》心得体会四篇

党员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村史馆有一个“回信”展板,上面记录着写给梁家河村的四封复信。他离开梁家河村40年了,但牵挂梁家河的心一直没变,始终把梁家河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对革命老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梁家河的学习考察结束了,我获益良多。在梁家河,我深刻地感受到习当年在那片黄土地上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征山治水的赤子情怀。”全南县大吉山镇斜溪村党支部书记李满娥表示,面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作为一名来自红土地的村干部,在这一刻,我心中也立下了要进一步投身到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事业中去的志向和目标。

每次重回梁家河的时候,都像回家一样,给家家户户送年货、合影、拉家常。这种深厚的感情令李满娥十分感动。她说,常言道“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只有干部对群众有感情,群众才会把干部当做“自家人”。

“我所在的斜溪村,曾经也是一个很贫困的村子,人均收入很低,2008年,我当了村支书后想了不少办法来带领群众致富。”回忆这些年带领村民们致富的经历,李满娥很感慨:“现在村里已建立起1500亩标准化新型养殖鱼塘,村民的生活一天一天好转。如果没有像习那样坚定的信念,当初我肯定很难坚持下来,也就不可能干成事、创成业。”

习在今年两会期间,嘱咐国家部委对赣南的油茶产业进行调研扶持,今后一定大有作为。李满娥说:“想到镇里的油茶产业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我们怎能不怀着感恩的心,我们要把这份责任担起来,把产业发展起来,把群众带富起来,更加努力地工作,实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开创赣南人民的新生活。”

党员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读完了《梁家河》这本书,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做一个共产党人,入党为什么?有了权应该干些什么?一个政党为何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兴旺?《梁家河》一书记述了习总书记七年知青生活的过程。他十五岁到延安梁家河,体验了农民的疾苦,也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了自己的意志。他以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平易近人,待人忠厚;团结群众,处事公道的人格魅力带领群众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干出了一宗宗、一件件平凡而伟大的事情,从而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和拥戴。他从考上大学到参加工作,走上领导岗位,始终都与人民心贴心,体恤百姓疾苦,帮扶贫困,无私奉献……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情怀。他的人生轨迹都有力的回答了我心中的思绪,使我对习总书记品德、才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为习总书记是一个根正苗红的革命接班人。他出身于革命干部家庭,从小受革命家庭的熏陶。虽在*****中父母受政治迫害,自己也受到株连,可是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不移。十五岁下乡到梁家河,他没有怨言,向革命老区人民学习,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埋头苦干,七次写入团申请书,十次写入党申请书,积极努力靠拢党组织。从小立志为人民谋福利,改变穷山恶水,可见他的赤子初心。

我认为习总书记有极强的人格魅力。他像“磁铁”一样能吸引、团结群众,人气很旺。这来自他有一颗为人民谋福利的初心。他说:“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要为人民做实事”。在梁家河他先后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房、菜园,利用晚饭后和下雨天不出工的时候办扫盲班,组织大家学习。他为了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就带领群众找水源打了一口甜水井;他为了解决群众烧柴、照明难,就向县委汇报建议发展沼气,带领骨干到四川取经学建沼气池,回来又办培训班。在建沼气池时,没有沙子,他带领青年到十五里以外去挖,一袋一袋往回背,每天两趟,背上磨破了皮。没有石灰,他向有经验的师傅讨教,四处去找石灰石,办起了一个小石灰场自己烧制。有了沼气,家家户户煮饭不用柴,点灯不用油,不仅解决了农村的能源问题,解放了生产力,还能对厕所糞便进行处理,提高了农村公共卫生水平,更解决了农业肥料问题,提高粮食产量;他为了改变农民“锅里没粮,口袋没钱”的贫困境况,他谋划梁家河粮食增产计划——修淤地坝,造良田。他跑县城找水利部门技术人员来现场勘察,制定科学的施工标准。美好的憧憬激励着他,他公布了这一计划并联系村骨干一起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为此他投入了全部热情,一边指挥,一边劳动,不分白天黑夜,终于造出了平整的土地,给梁家河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在赵家河进行社教时,他每天早上六、七点带乡亲们上山劳动,一直干到晚上才歇工,乡亲们说:“近平这娃,别看是大城市来的,真能吃苦,真历害!”不到三个月,神车沟的坝打好了,赵家河一下子增加了近百亩高产田。在赵家河他看到一座厕所年久失修,他便自己动手,把它改造成赵家河第一座男、女分开的厕所,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厕所革命”。

我认为习总书记是一个能干事、能成事、能干成大事、能为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与群众心贴心的好领导。在梁家河时,他将延川县奖给他的三轮摩托车设法换成钢磨和手扶拖拉机,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率,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他把自己的鞋子送给家境贫困的伙伴。离开梁家河到北京上大学之前,他把两床被子,两件大衣和一个绣着“娘的心”的针线包送给了张卫庞。1975年10月7日是习近平离开梁家河的日子。前一天晚上他和乡亲们拉话一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当他推开门走出窑洞时,看到院子里道路两旁站满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来了……他的眼泪一下子流出来了。这天全村人没有上山干活,捧着队为习近平送行,一直送到十多里外。梁玉明、石春阳、张卫庞、吕候生等12人步行40多公里和习近平一起来到延川县城……他带着对梁家河深深的牵挂走向了新的征程。

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当上了党的领导干部后,还是牵挂着梁家河的父亲乡亲,1993年习近平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的时候,得知当年的基建队长武玉华及老伴相继去世,他们有智力缺陷的儿子灵娃进了养老院,他拿出500元钱让武晖转交给灵娃。1994年他得知梁家河的吕候生右腿患了骨髓炎,就给吕候生寄了500元路费让他去福州去治病,几乎每天晚上都到吕的病床前看望。吕病情好转后,习近平又给他买了飞机票,还把2000元塞到他手里。1999年10月底吕在太原做了截肢手术,习近平闻讯后支付了全部医疗费,还联系当地干部帮助照顾他。村里的老乡有困难找他,他都会帮助,只要写信给他他就回复。2007年至2014年5月,习近平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写回信,希望他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习近平与梁家河的乡亲隔山隔水永相望,万水千山也隔不断与乡亲们的情谊!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所作所为印证了人民对共产党的赞颂:“共产党向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共产党爱人民,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他是我们的带路人!”我也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领袖而自豪,我也要向习主席学习,坚持四个自信,努力争当一名合格党员,和党同心同德,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党员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尤是年轻时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诚如村民梁玉明感慨:“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习近平总书记与青年学生座谈时也曾讲过“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故事,听来无不为之动容。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同志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迎来送往中,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我们都应像总书记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来汲取营养,丰富知识,开阔思路,指导实践。

二是要抓住领导带头这个重点。领导干部的言行,关乎党的形象,决定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分量。作为领导干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因此,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带头弘扬和践行梁家河精神,自觉把实事求是、改进作风作为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为习惯,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要结合今年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快追赶超越步伐,落实五个扎实要求”大调研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要朝下看,往下跑,向下钻,俯下身,沉下心,通过用脚探路,用手记录,用脑过滤,脚上沾满泥土,身上带着灰土,读民意,知民情,汇民智,真正做到“深、实、细、准、效”。

三是要抓住解决问题这个核心。根据一个时期的形势和任务,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是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对照八项规定要求,深入查找自身在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抓住问题实质,找准思想根源。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一项一项地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要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和回应机制,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根本标准,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是要抓住监督检查这个关键。梁家河精神能不能发扬,全面从严治党能不能落到实处,加强监督检查尤为重要。我们要把督促检查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作为一项重要的常态性工作来抓,立足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找准职责定位,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把纪律挺在前面,加强对《准则》和《条例》执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等情况的监督检查,用铁的纪律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践行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党内监督,加大纪律审查力度,坚决整治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严肃问责追究,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党员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在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比自己在那个年龄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

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农村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若干年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对于干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层的广阔天地是我们奋发有为、增长本领、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基层中汲取养分,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才能成长为遮风避雨的“大树”。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