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师读后感最新

来源:个人简历站 8.02K

老师的暖和我的心让我们感到暖和我的心,日久弥新,老师是人类灵魂的造物者,那么关于相关的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师读后感范文三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师读后感最新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师读后感1

“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木匠,他哼成了木匠先生。”这是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对我们的一句敬告。实不相瞒,之前对这位先辈有所耳闻但不十分了解,一次偶然机会我通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品读下来感慨万千。陶老的教育理论不仅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绝非是赵括的纸上谈兵。600万字的教育论著,用他所历经的事例阐明了陶行知老人对我国教育法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的楷模。他留给我们的绝对不止是跨世纪的教育理念更是我们教育界无尽的思考。

首先,陶行知先生极具前瞻性的目光令我们无限敬仰,早在1933年3月陶先生在上海大夏大学演讲中就以《创造性的教育》为题阐明了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滞后和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然而几十年过去“应试”教育始终紧锢着教育发展的脚步,因此,我们不难理解钱学森老先生在晚年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中国人并不笨,杨振宇、李政道身上流淌的是“龙”的血脉,物理学家高琨生于上海,是位地道的华人同样也得到了诺贝尔奖,追朔根源也没有中国大陆求学经历,唯有莫言才打破了中国学子不曾获取诺贝尔奖的神话传说。的确,中国需要的就是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的开拓者。时任总书记的xx对教育工作也做过这样的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平同志也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个不会a b c d 照样干革命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正在步步的深入到学校教育的每节课堂、每个环节、每个角角落落。陶老之梦、中国之梦正在我们这代人的脚下逐步实践着。

其次陶行知先生是“有教无类”思想的先行者,是我们学习榜样。还是在上海大夏大学演讲中阐述了他对儿童教育的观点,“坏蛋”爱迪生曾被逼迫出校门,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全球的科学家,这要庆幸他有位善于施教的妈妈。牛顿生下来小的像只老鼠,体重仅有三磅,岂料这只小老鼠就是世界文明的科学家,据记他小时候并不聪明,谁也不会看出他就是未来的天才。假

使我们给孩子自由行动:“我相信千百孩子之中一定有一个小孩是天才,是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用现代人的观点来说那就是没有不长庄稼的土地,只有不会中的的庄稼人,那么让我们来说,那就是没有不会学习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学习的老师。请看陶老在中华总协会上是怎样看待他的每个小儿童

吧!“我是小盘古,我不怕吃苦。我要开辟新天地,看我手中双斧。”“我是小孙文,我有革命精神。我要打倒帝国主义,像个球儿打滚。”“我是小牛顿,让人说我笨。我要用我的头脑,向大自然追问。陶老先生还追问我们:“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只有这样才能飞进儿童世界里,看到他们的想法和追求,才能保护儿童的天性,留给孩子天真的想象和幻想,我十分赞成电视台举办的《我爱发明》栏目,它的设立为广大青少年搭起了创造发明的平台,吹响了现代中国教育前进的号角,更是陶行知老先生更想看到的一天。曾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没有读过陶行知一书,在中国不配做教师,的确如此。我若不是读过《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我可真的不懂在家里要怎样和自己的宝宝嬉戏、在学校里和小朋友们快乐地游戏,天真、活泼又不太懂事的状态上哪里去找呀?和朋友迈步郊外又怎样变成青春妙龄、激情四射的健康青年?陶老书中朴实无华的教导,质朴易懂的举例旁证,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明白了,有人曾说过的一段肺腑话语:你的双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呀!

三是“创造儿童的乐园,敲碎儿童的地狱”正是当今儿童教育健康发展的标志。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再次回忆和品位陶老的有些话语,是预见?是先卜?还是巧合?所有的答案均是否定的。我们在感受震撼惊诧的同时,更应该是一种思考和学习。不妨再来看一下20世纪时陶行知的理念与今天教学改革的一次对比。陶老“提出十条具体建议”是:解除儿童的恐怖;打破重男轻女之风;提倡儿童卫生;拯救文化饥荒;培养人才幼苗;提倡儿童娱乐;开展托儿所运动;建立儿童工学团;培养合理之教师父母;拯救战区儿童。而今幼儿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废掉电视台恐怖片段播出,人人享受义务教育,加强园所所有卫生管理机制制度化;注重个性发展和人才培养;加强寓教娱乐;各地办起

高质量、高品位的幼儿园区;加强幼师培训,持证上岗;全球性的灾区人道性救援,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如此相似,那绝非偶然,是陶行知先生高鹜见临,远见卓识的历史见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部分儿童家长对子女的培养投入不断加大,什么学习班也报名参加,什么“好”东西也让孩子去吃,我想陶行知先生若看到你如此必切,也未必能高兴起来。因此它是尊重规律而善于利用教育规律的教育家,不妨在这里我借用陶老的一段话送给望子成龙心切,正在揠苗助长的父母和老师们,兴许对大家会有无限的启迪:“我们对于儿童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我们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进行,才能使儿童脱离苦海进入乐园。”

品读了陶行知先生的名篇之后,我犹如鱼儿渴望大海、雏鹰向往蓝天、孤舟期待回到久违的港湾般。一种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的情怀油然而生。试想,似乎一个世纪前的教育理念,依旧指导着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可见它的科学性、规律性、人文性绝非寻常!我将不遗余力地沿着陶老为祖国教育指明的方向,脚踏实地为当地的幼儿教育演好“孙悟空”,儿童喜欢的的儿童。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师读后感2

最近,偶有闲暇,我便静静地翻阅教育名著——《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陶行知名篇精选》汇集的都是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文章都令看过的人有意外的收获,我不禁深深地敬佩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的“生活教育”、“教学相长”、“创新教育”等理论,这些理论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正是现在我们新课改中所提倡并遵循的一些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实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作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相信他们。“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出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个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在教育教学中,我努力将陶先生的教育精髓运用到课堂中,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多了,讨论质疑的时间更多了,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更多了。我努力注意把每一个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出来,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探究上,不但提高了孩子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而且常常品尝到教学带来的快乐,也从中收获着一个个成功和惊喜。我经常在课后反思:这节课学生除了学习新知识外,还学会了哪些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希望给学生“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我不知现在是不是成为了陶公所说的第三种先生——好的先生,教学生学的先生,但我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追求的目标。

“生活即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每天四问” 是我们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钟。陶先生希望我们每一天身体健康上有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观念,以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促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这外名字相信对于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不会陌生,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但认真拜读过他著作的人有多少呢?至少我就没读过。有人说,没读过陶行知的人,是不可以在中国做老师的。为此,寒假里我购买了《陶行知名篇精选》这本书,茶余饭后细细地品读里面的每一个文字,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本质的精辟见解令人叹服,让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不愧是一位一流的教育家,他在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些教育观点,即使时至今日,也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由此他教育理论的深度和他的远见卓识可见一斑,他确实是我们教育界的掌门人。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学说,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是不谋而合的.,但他阐述得更为详尽,指导性更强。陶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些言论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博大情怀。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悟,第一点就是:多向生活学习。1930年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晓庄师范全国乡村教师讨论会上进行的演讲中提到“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这段话说得真好,学生之所以来学校接受教育,就是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拥有一个更加多姿多彩的人生。我想要“做”什么,我就学什么, 我所学的一切皆是在为我的“做”做准备。这样的学习才能更加激发斗志,更加事半功倍。

我们现在的学生每天都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头脑中充斥着许多知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知识都逐渐淡忘,再也想不起来。记得我中学时学过一个卖油翁的故事,那个老翁倒油的技艺非常高超,从铜钱的小眼中就能够将油精准地倒入葫芦中。旁人对他的本领大为夸赞,他谦虚地说“无他,惟手熟尔”。如果学生都像这个卖油翁一样,把每天学的那些知识像老翁一样学以致用,那么我相信不论过多久都不会忘记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的道理。

其实生活中蕴藏着无穷的知识,远远要比书本中的知识多得多。这些知识既丰富又有趣,如果谁能够学透生活这本大书,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向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的生活学习,这是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深的感悟。

第二点感悟:不可小看孩子。陶行知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到小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认为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每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我们都曾深有感触,越小的孩子好奇心越强,总爱问为什么。牛顿看到苹果落地问了个为什么,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看到烧开的壶盖被水蒸汽顶起问了个为什么,结果发明了蒸汽机。看来小孩子的力量的确不容小觑。谁轻视了小孩子,谁就会错失很多精彩的发现。

在工作中,我们可能都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教学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时间,一些稍微有难度的内容我们根本不给孩子考虑的时间,而是直接由老师讲解完成。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就认为学生根本不可能会,让他们思考也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教育家们说“要蹲下身子看学生”,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但好像做到的人并不多。我们总是认为小孩子能懂什么呢,他们只是幼稚无知的代名词,我们和他们根本没有共同语言,这也是不信任学生的一种表现。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只有我们成为他们的朋友 ,才会发现那个世界的美好。所以陶行知先生希望每个老师都能变成一个小孩子,和他们一起玩,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如果我们变成小孩子,就会发现“师生立刻变成朋友,学校立刻变成乐园”,我们还会惊奇地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很大,他们能做许多我们做不到的事,还能够做许多我们认为他们做不了的事,因此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第三点感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具有强大的创造力,但现在他们的创造力都被我们禁锢住了。在分数至上的考试制度前,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一味地把目光关注在孩子的分数上。分数高的家长感到很欣慰,便腾出时间让孩子学各种特长,把双休日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从早学到晚,原本该是好好放松的双休日却使学生更加疲惫;分数差的学生,家长则头疼地送他们去各种补习班,这科补完补那科,补得孩子头昏脑胀,身心俱疲……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创造力怎能解放出来呢?因此陶行知学生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空间,解放孩子的时间”,这样孩子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创造。我们所熟知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由于过分好动,仅在学校学习三个月就被开除。幸好他的好妈妈没有放弃他,让他在家里搞各种研究,让他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才造就了一个杰出的发明家。如果爱迪生继续在学校接受教育,也许这个伟大的天才就会夭折了。当然像爱迪生这样成功的人并不多,我们并不是让孩子都效仿爱迪生,但只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么我们的身边未必不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爱迪生。不要让学校、家里成为束缚孩子的牢笼,让孩子在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中自由翱翔吧!

当然,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这本书使我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当然要想把这种思想完全吃透,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则还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钻研与琢磨。《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然困”,只有在学习中才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学习的方向,才能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师读后感3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

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