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线上讲座心得5篇

来源:个人简历站 1.51W

因为一件事大家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就要好好的记录在心得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用来启发和帮助他人,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分享的听线上讲座心得5篇,感谢您的参阅。

听线上讲座心得5篇

听线上讲座心得篇1

“师德”一直是个不老的话题,今年暑期学校教师也进行了集中的师德培训。这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徐立科教师的先进事迹;学习《师德手册》。

通过一个个的感人事迹,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徐立科教师“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此次培训感受最深的就是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用爱去关心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不会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就应当关爱每一位学生,徐校长就是一位对所有学生充满爱心的一位教师,他乐意为自己学校和外校的学生补课,不仅在学习上帮助学生,而且在生活上也帮助他们,使学生在感受爱的过程中理解爱,学会爱。这让我体会到,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应该对学生满怀信心并一视同仁。

徐校长肯干、实干,尽全力将工作做到细致、扎实的工作态度,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想想自己平日里工作的繁忙,难以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工作中,因此工作中的一些事情也都是得过且过。但这次培训使我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在今后必须改正。

由此可见,高尚的师德是爱,是敬业,是精业,让自己消除夏日的烦躁,保持一种冬日阳光照射般的温暖,将这份温暖带给每一位学生。

听线上讲座心得篇2

10月21日听完李妮老师的心理讲座,说的真好,我觉得很惭愧。今天刚刚停课一天,我就开始在抱怨。在群里要求核酸检测回复,只有几个人回复,然后给家长一个个打电话,催促去核酸检测。下午依然有几个家长没有回应,什么感受?我真的是很不耐烦了,很无语了。

现在想想,我们这些农村的家长们都在忙于生计,可能真的是没有时间回复。还有很多是爷爷奶奶在家带孩子,老年机没办法看微信。除了理解,没有其他办法,只有更多的耐心和责任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多换位思考,放下抱怨和负面情绪。想一想:我可以做什么?怎么样可以做的更好些?

特整理了以下笔记,和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感悟。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1.成人感进一步发展,希望获得尊重和理解。开始审视重要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喜欢走向同龄群体或独立。

2.情绪容易冲动,不能全面考虑后果。

3.睡眠不足,学习压力大,时间安排满,缺乏个人空间,遇事缺少机会进行心理调整,缺乏灵活应对的策略。

感悟:

青少年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很多学生个子看起来又高又大,像个大人了,可是你同他谈话,就会发现他就是一个孩子,特别幼稚,看问题片面,简单。所以,他们的心理年龄要落后他们的生理发展。此外,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进入青春期,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他们的言行,爱好、衣着打扮等相互影响。信任伙伴胜过信任家长和老师。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引导青少年正确交友,懂得和正直,诚信,见识广的人交朋友才是有益的。

今天在头条上看到一位教授发文,称现在的孩子从初中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过的日子就跟监狱里坐牢的一样,甚至你看下坐牢的服刑人员,他们的时间安排都比孩子的时间安排要健康的多。对此,我深有同感。想想我们初中的时候,除了上课时间,几乎都是散养型,没有早自习,午自习,晚自习,没有课后服务 ,吃饭零零落落地在校园里,特别自由自在,即使这样松的管理下,依然有很多的学生刻苦努力学习。那是一种自发的动力,渴望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强大内驱力。而现在呢?学校把时间安排的满满的,老师每天把学生看的死死地,教师累,学生也累,即使这样,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没有学习的动力,效果微乎其微。但是不看也不行,出了安全问题谁能负责?学校也很无奈。

疫情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1.学习无动力;2.社交无能力;3.对真实世界无兴趣;4.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感悟:

现在的青少年出生就处于网络时代,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上网玩游戏,聊天。这种快乐不需要任何付出的代价,容易满足,正如现在所说的奶嘴乐。学习需要付出辛苦,需要专注和忍受寂寞。所以,学生静不下心来钻研,坐不住。他们唯一的乐趣就是玩手机,真实的世界找不到乐趣。我有个同学他儿子是个小胖子,唯一的乐趣就是玩手机,打游戏。她急得不行,我说,周末你们带孩子出去玩玩不好吗?爬爬山,散散步。她说,都想到了啊,关键是人家不愿意出去你说怎么办呢?说没意思。沉迷于网络,造成真实的世界中社交无能力。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和人沟通?说话没有情商。开学有个孩子,老师说他一句,他能怼十句。他不知道要尊重老师,所以老师都不喜欢他。和同学也处不来,动不动就是怼人,他觉得和人交往就应该这样。现实中感觉孤独然后在网络里找到快乐,以此恶性循环。

疫情对封控在校的学生心理影响:

1.他们可能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

2.他们可能无法满足使用网络的心理需求;

3.他们可能会更多出现人际交往的冲突;

4.他们和家人的情感链接无法得到满足。

感悟:

国庆节有个孩子因为家在定远县,疫情防控不能回家。后来开学后,就因为吃饭插队的小事,对同学大打出手,出手特别狠,眼神里透出凶狠冷漠,影响特别恶劣。我常在想是什么让原本应该可爱的孩子这样暴力、冷酷无情。其实,通过了解原生家庭的情况就能理解了。从小父母离异,和爷爷长大,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更不要说心理健康教育了。老师更多的是关注学习,即使有时谈心,也是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这样的孩子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发泄情绪,安抚内心的孤独。一旦,学校封校,两个星期,甚至是一个月不准回家,没有家长的安抚,更不准接触手机,他们就像一座座孤岛,内心会无比脆弱,烦躁,焦虑烦恼得不到排解,在学校,就是一个危险的炸弹,随时都可以引爆。前天,当得知这周又不能回家,那个孩子轻描淡写地说:我要回家,否则我怕我一急又要打人了。我吓了一大跳,说,啊?你还要打人?他自己也笑了。虽然是玩笑,但是真的是内心情绪的投射。

疫情下学生心理防护策略:

学校层面:

1.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正常开展。

2.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统筹;科学规范线上教学安排;减容量,降难度,缓进度;家长诉求,及时解决回答。

3.加强师生人文关怀;做好学校封控生生活服务保障,面向封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感悟:前几天,学生听说本周又要封校,很多学生跑到校长办公室,请求在监控下限定时间,允许他们玩一会手机。校长和老师都不敢答应。因为没有这样的先例。很感动也很吃惊,李妮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学校可以开放微机室,允许学生一定时间上网,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和现实生活接轨,缓解心理焦虑,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我想在疫情防控下,真的不能重压,一味地采取压制的方式,否则学生心理反弹力度会加倍。还是要注意疏导。

班主任层面:

1.利用网络做好家校沟通,关注学习情况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了解学生情绪变化等。及时与家长沟通。

2.利用网络班会,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

3.引导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亲子共聊,共同参与家庭活动,给身边的人一个拥抱,笑脸……

感悟:班主任的责任重大,不仅要引导教育学生,同时也要指导家长正确和孩子沟通。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正向的情感,合理发泄负面情绪,疏导压力和焦虑。帮助学生理性平和。

心理教师层面: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2.开好心理健康课程;

3.做好网络支持系统;

4.危机个案的跟踪,特殊群体的关注;

5.不忘自我关照和成长。

感悟:只有自己温暖有爱,做个小太阳,才能给他人带来温暖和光明。心理教师责任更任重而道远,更要不断学习成长,提升素养。如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值得用心去思考,用行动去践行,用责任诠释职业。

听线上讲座心得篇3

疫后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特别是因为疫情,学生在家上网课,没有了课堂上教师的约束,学习不像在校时那么高效,开学后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落差,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我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体会。

一、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培养自信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上小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学生做一个小板凳,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同学们都大声嘲笑起来。他告诉大家,这个不像样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个,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很显然,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这样一种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二、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心

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打扫卫生时,有的老师往往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擦窗。我在工作中力戒这种做法,结果是,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去摆桌椅,有的去扫地。有的拖地,有的倒水,打扫得特别干净。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

三、在集体生活中感受自我培养的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我是集体中的一员,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每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点荣誉,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

还要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从小就热爱自己的祖国,给学生讲清楚,我们班是祖国的一个小小的分子,爱国就得爱我们班集体。平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强化集体荣誉感意识。

听线上讲座心得篇4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从来都不只是一家一校一社区之小事,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但在实践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却成为一道难题。笔者看来,重建信任是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

信任危机,协同育人的难题

信任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基础。然而,在现今教育领域,学校、家庭和社会恰恰存在信任危机。一是人格信任的薄弱。家长和教师对彼此人格抱有正面评价,对维系家校之间的信任关系尤为重要。然而,当下一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彼此持有一种单向度的信任评价,即相信对方行为却不信任对方品德,如家长信任教师的教学过程却不信任对方的职业道德。二是能力信任的缺失。能力信任是理性信任,是指家长、学校、社会三方对各自“教育专业能力”的信心。现今,一些家长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疑问,部分教师也对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持怀疑态度。三是关系信任的脆弱。家庭内部、学校内部的关系属于“强关系”,而不同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属于“弱关系”范畴。这种“弱关系”对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一把双刃剑,善加利用能充分挖掘信任功能,处理不当则会导致“弱关系”各方互不信任。

强化价值认同,增强人格互信

价值是行为的先导,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价值认同是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的前提。因此,要从价值认同入手,助力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动准则,加强人格互信,从而筑牢三方育人主体的信任情感根基。

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共同价值追求。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都应当明晰三方的职责与使命是一致的,犹如一个战壕的战友。只有确立这一共同价值定位,才能引发三方情感共鸣,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信奠定情感基础。

确立“可信任”的身份认同。信任指向“相互信任”,而非“单向信任”。因此,教师和家长确立自身“可信任”的形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教师群体需要爱惜自己的职业声誉,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彰显教师的“道德人格身份”,赢得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家长群体需要明晰自己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不仅要履行好子女监护人的法律角色,更要彰显“第一任教师”的教育人格形象,形成学校和社会可信的身份形象。

明确权责边界,促进能力互信

虽然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但三者职能定位并不相同:学校教育旨在立足校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识教育和理性熏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家庭教育则在于通过家庭生活,促进家庭成员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成长;社会教育是以社会所有成员为对象,在社会生活和体验实践中,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人。但因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履职实践中并不能实现无缝对接,进而形成一定空白地带。一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每一方都意图扩大自己的教育权力,从而导致每一方的教育职权都想进入这一空白地带,引发教育主体间矛盾,造成三者间的相互不信任;另一方面,这一空白地带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交流的想象空间,容易造成三者主观上的互相猜忌,由此造成种种信任危机,影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因此,家校社的信任关系要以坚定边界意识为支撑。在各方理性认识协同育人的权责基础上,获得专业能力信任。

制定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责任清单。明确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职责和边界,并非为了让它们“各管一段”,而是要压实三方具体责任,更好实施协同育人。因此,教育部门应牵头研制《学校教育促进法》,明确学校教育的责任清单。全面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的家庭职责,让家庭教育正确实施。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社会教育责任清单,确定社会教育职责和权限。确保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引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回归本源。

明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不可为”之责。学校、家庭和社会既要向对方展示自己“须做什么”“能做什么”,还要向对方表明自己“不能做什么”。可制定学校家庭社会的负面责任清单,明确各自“不可为”之责。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互相明晰对方的“能”与“不能”,为三方信任合作关系装上“安全阀”。

共建协同平台,实现关系互信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属于“弱关系”,也就是说,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信任关系较为脆弱,随时可能演变为“不信任关系”。为确保三方互信关系落到实处并得以持久,需要进一步搭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平台,利用组织力量,夯实信任关系,建立三方互信的长效机制。

成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专门管理机构。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地方政府也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这些组织对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宝贵经验。然而,这些组织并非协同学校家庭社会的专门机构——家长委员会基本为学校教育服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则主要为家庭服务。因此,各级政府要统筹协调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提供专项经费,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发展,引导三方互信。

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体。协同育人共同体是学校家庭社会实践互信关系的载体。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优势资源,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平台,如成立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理事会和家校社协同教育俱乐部等,基于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协同开发育人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并以此为依托增进互信,凝聚共识,构建良好的信任关系,更好发挥教育合力。

(作者:严从根,系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执行院长、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执行负责人)

听线上讲座心得篇5

通过观看王殿军专家的讲座,我深深地感受到对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大学问。而我们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行为举止更是深深地影响着孩子,我们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更要时刻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引导好孩子,如何教育好孩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亲子环境。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我们有一个通病就是责骂,比如经常会有家长说:“你怎么每次都这样粗心?”这样的话语是乱贴标签的。孩子如果常常挨骂的话,就会失去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我们面对孩子做错事的时候,首先要记住我们是期望他更好,教育专家提出这样的建议:“孩子,刚才发生了什么?你很难过,对吗?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让孩子思考后想办法去解决它,并让他认识到这样的行为是不好的,而并不是让他感受到自己任何事情都做得很糟糕”。

父母有一颗平常心,父母心态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凡是心态好的父母,无论孩子考出多么糟糕成绩,我们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让孩子在良好的亲子环境下长大,总有一天孩子会学会感恩。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应该有他独立的空间,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自由并不代表放手。我们陪孩子但不操纵孩子,教给孩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和培养良好的发展意识,这样才能让他们受益一生。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