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爆炸事故心得体会7篇

来源:个人简历站 3.26W

心得体会是对困难和挑战的克服经验的总结,是对坎坷路途的勇敢面对,心得体会是对自我发展轨迹的有力回顾,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613爆炸事故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613爆炸事故心得体会7篇

613爆炸事故心得体会篇1

今天看了全国加气站一些爆炸事件后深有感触,那一幕幕触目惊心,支离破碎的场面,真是惨不忍睹,那是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加气站一个高压高危行业,安全太重要了,出不得任何安全事故,任何事故都是大事故,所以要求我们站内工作人员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绷紧安全这道弦,任何的麻痹大意和不负责都有可能酿成大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气站运行这么多年来我总结了一下安全不外乎以下几点:

1、站内设备运行安全;

2、站内压力容器的安全;

3、各加气车辆气瓶的安全;

站内设备的运行我们有完善的维护保养规程、设备操作规程和巡回检查制度,只要我们负责任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认真的按要求去维护保养严格按要求去操作,仔细的巡回检查,立足于早发现早处理,不带病运行,使设备时刻处在最佳的工作状态,就能将事故拒之门外。站内的压力容器我们保证严格的按期检验,使我们的压力容器时刻在有效期内,加上平时的仔细检查看有无泄漏、变形、裂纹等异常现象,随时检查随时报告,确保压力容器的安全正常。加气车辆上不合格的钢瓶就是流动炸弹,多少因为钢瓶爆炸导致人员伤亡和加气站报废的事例,这足够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这就要求我们加气员在加气中对每一个车载钢瓶都要认真检查,证件不全的坚决不加,钢瓶不合格的坚决不能加,严格执行“七不加”制度,真正的拒绝流动炸弹,才能保证我们的人身安全和工作场地的安全,气站经过这几年的运营,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已非常完善,这么多加气站发生事故的原因大多是人的因素,不遵守操作规程,不遵守安全规定,麻痹大意而导致的事故,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对自己,对同事,对领导,对公司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家人的不负责任。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这是一直以来反复强调的安全理念,有了安全我们的生产才有意义,有了安全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有了安全才有一切!

警钟长鸣,安全第一!

让我们用实际行动确保加气站的安全!

613爆炸事故心得体会篇2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火是不可缺少的,在化工厂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介质更是到处都有,所以我们了解有关于火灾的安全常识是尤为重要的。更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及掌握火灾的急救常识是十分必要的。

案例中的许多火灾事故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的人没有火灾的安全常识,从而引发了重大的火灾事故,没有火灾的安全常识在火灾发生后,不仅仅没有救助别人的能力,更是连自救的都不能得救,从而导致事故更加严重,造成的损失更是重大,所以掌握有关于火灾的安全常识不仅仅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能避免自己身陷火灾的危险之中。那么要避免火灾的发生,就要掌握火灾的安全常识:

如果火灾发生居民楼内,楼内居民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火灾是出于初起阶段,尽快用水和灭火器破扑救,如果扑救不了,尽快离开火场,不要贪恋财物。为了做好个人防护,可用湿毛巾掩住口鼻,用浸湿的衣服被褥包裹身体,以防止被火烧伤;在浓烟中,要低姿行走,烟大时要匍匐前行,居民应该保持秩序,依次撤离现场,切不可由于火灾使自己更加紧张,逃生心情更为急迫。一直不知道消防通道或安全出口的位置,疏散时辨不清方向,结果不择路线,不顾后果,致使失去有力的逃生机会。如果逃生通道被封锁,一时逃不出去,要爬在窗上挥舞物品或呼喊发出求救信号,以便消防人员及时救助。

如果火灾发生在公共场所,例如宾馆,学校等按照安全出口指示标志和自己熟悉的逃生路线快速逃生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要快速组织求救,同时将各个房门关闭,如果火势较大,无法扑救,要根据平时熟悉的情况确定逃生路线,迅速选择逃生出口逃生,但不要乘坐电梯,以防断电出困在电梯中。如果走廊起火房门被封死,要关紧房门,堵住漏孔,防止烟雾进屋,同时向窗外挥舞物品呼喊,尽快向外发出求救信号;如果烟大,要低姿行走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毒烟熏呛,要沉着冷静,选择最直接的逃生路线,开门时,要迅速将门关好,防止空气流助长火势和烟雾窜到各个房间。如果通道被封锁,要往远离烟火的地方疏散,可以利用卫生间、楼梯间、水房等场所避难,然后想方法下楼,没有救护措施,不要盲目跳楼,以免造成伤亡。

工厂企业应时刻保证单位的消防安全,加强消防标准化管理。消防设施要健全,消防疏散通道要保持畅通无阻,工厂企业员工要熟悉单位的消防环境。经常进行消防逃生自救训练,发生火灾时,要迅速组织救援,及时将火扑灭在初起阶段,如果不扑灭,要迅速逃生,每个员工要,熟悉逃生出口,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冷静,明辨方向,迅速撤离。烟大时要匍匐前进,被烟火围在里面的人员,要尽量呆在阳台、窗口等易于被人发现又能避免烟火熏呛的地方,向外挥舞衣物,发出救援信号,也可以用绳索系到结实的固定物上滑绳自救。烟火大时,自己失去了自救能力,要趴在屋内墙根处,既防止被建筑物砸伤,又便于消防人员寻找。身上起火时,不要乱跑,要迅速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将火压灭。总之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掌握安全常识,对于火灾这样的重大事故,我们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工厂没有小的事故,更不要说是火灾的事故,我们时时刻刻保持警惕,把一切不安全的因素制止在萌芽时刻。

613爆炸事故心得体会篇3

近期,检察机关公布了对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12名领 导干部的刑事拘留措施和有关部门的责任认定初步结论。在责任认定部分,明确了相关部门的失职渎职行为。在这些违法失职行为中,绝大部分都是失职行为,即不作为的监管失职行为。管理机构有合法的监管职权,当然相应的就有监管职责。滥用监管职权,会构成违法乱作为,不履行监管职责,则会构成监管失职。现在,以天津港一案,谈谈监管者监管失职行为的种种表现。

其一,失察。所谓失察,是指对违法违规情形不了解、不知道。古语说,不知者不为过。为什么要对不知者追究责任呢? 因为监管者依法依规应当了解、知道。如果这种不知,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是因为不负责,当然是失职了。对于失职者就应当追究其责任。所以,在对天津新港海关有关责任人员责任认定上,明确了他们在危化品进出口监管活动中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对瑞海公司日常监管工作失察,对瑞海公司违法从事危化品经营活动未及时发现并查处。也就是说,此处的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因为不负责,就是因为失察所致。

其二,失为。所谓失为,是指对己经发现的违法违规情形没有及时釆取监管

措施,表现为未作为、缓作为等。监管者的职责之一,是对违法行为采取及时监管措施,以纠正违法,防止危害后果发生。如果发现了违法行为却不采取监管措施,就是失职中的失为,应当追宄责任。

其三,失力。所谓失力,是指对违法违规情形的监管软弱无力,从而导致危害

后果发生。监管者虽然发现了违法行为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监管措施无力,不足以消除违法,从而导致危害后果的最终发生。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有关责任人员未认真履行职责,违规发放经营许可证,对瑞海公司违法违规经营活动监管不力;天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关责任人员对瑞海公司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违法违规经营问题未及时检查发现和依法查处;天津港(集团)公司有关责任人员对瑞海公司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违法违规经营问题未有效督促纠正和处置。这些部门的“监管不力”“未有效督促纠正和处置”,都是监管失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其四,失真。所谓失真,是指对违法违规情形发现并釆取了监管措施,但所釆取的监管措施形同虚设,不发生任何实质性作用,监管者因为其流于形式的监管措施而失职。换言之,监管者虽然有作为的

行为,但其实质是假作为、伪监管,欺上瞒下。实践中,诸如给违法单位发出几十份整改意见书的做法,对涉嫌违法的产品不采取强制措施而由违法者自行“查封”的做法等,都是失真的失职表现,应当严肃责任追究。

其五,失审。所谓失审,是指对违法违规的审批事项把关不严,明知不符合审批条件仍审批通过的失职行为。很多监管者都有行政审批权,审批者在审批中负有材料审查、合法性审查甚至是真实性审查的职责。如果不坚持材料、合法、真实三项规定职责,就是放纵违法违规者“过关”,对因此而引发的事故后果,应当进行责任追究。相关部门明知瑞海公司经营危险化学品仓储地点违反安全距离规定,未严格审查把关,违规批准该公司危险化学品仓储业务规划;有关责任人员给不具备资质的瑞海公司开辟绿色进出关通道,放纵瑞海公司从事违法经营活动,都是“失审”表现。

其六,失控。所谓失控,是指对违法

违规行为和监管失职现象不闻不问,领导不力,疏于管控,从而导致危害后果发生的失职行为。一般来说,更高职务的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负有领导全局和把控全 局之责,如果一个部门失职,或许可以说是该部门领导失职所致。但如果一个又一个部门都失职,那反映的就是管控全局方面的失职了,也即总管控的失职。

613爆炸事故心得体会篇4

自20xx年秋季以来全国发生数起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社会影响极为恶劣,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威胁企业的安全生产运行。为了提高公司全体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安全与环境监察部搜集整理六个典型事故调查报告,分公司安全员李贝立即响应安监部下发的30号文件认真贯彻学习并讨论。

本次的安全事故学习不同以往,此次重点是对事故调查报告的报告编写、调查过程、原因分析、防范措施等进行深入学习。通过对包茂高速陕西延安“8·26”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吉林省吉煤集团通化矿业集团公司八宝煤业公司“3·29”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山东保利民爆济南科技有限公司“5·20”特别重大爆炸事故、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林甸直属库“5·31”火灾事故、中石油大连石化“6·2”火灾爆炸事故、吉林省长春市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6·3”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学习,让我深刻理解“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含义,理解贯通并融入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中。做为一名企业员工,我深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搞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形象及生存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安全文化也最终影响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效与成败。“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是两条边,安全是底边,如果没有底边的支撑,即使经济发展再快也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可见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搞好安全生产能够保障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三大要素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而事故与职业伤害使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伤害,劳动力受损,而搞好安全生产是人力资源稳定的最根本保障,只有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才能充分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热情和动力,只有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事故造成的伤害,才能使社会安定有序。

安全生产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活动是人们经过劳动的物质转换活动,而生产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各类的事故隐患,排除事故隐患,遏制事故发生,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安全生产所产生的效益是隐性效益,不象普通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数量的增加和提高产品质量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不发生事故,才能保证生产的正常开展和连续进行。

科学发展首先强调的是安全发展,安全发展要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将安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整体布局,制定企业安全生产中长期计划,建立安全生产责任考核体系,与经济发展一样使安全生产实现量化考核,纳入政府、企业和干部业绩考核内容,真正实现安全发展。

613爆炸事故心得体会篇5

8月12日23:30左右,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突发爆炸事故。事故发生后牵动着全国上下的心,集体为天津祈福。

8月12日23时30分,天津滨海新区集装箱码头危险物品仓库的连续大爆炸,等于24吨tnt炸药的爆炸当量,方圆2公里内所有房子的玻璃全部被震碎,数千辆进口的大众汽车全部被烧为废铁。天津市5个中队的消防队员在救火现场,多名人员被炸牺牲。死伤的市民和消防官兵的人数,尚未公开,但是,数目惊人。滨海新区的`医院住满了受伤的群众。

天津的爆炸事件,惊动全国上下,惊动世界。唯有天津本地的报道,寥寥无几。在巨大灾难面前,如何面对残酷现实?如何反思生产安全?不仅是政府,也是媒体的责任,谁都不能回避。

一幅幅残酷的爆炸场面,可以看出这个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经济开发区,曾经以20%以上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使本来远远落后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区,一举超过了浦东,造就了天津人均gdp超过上海的经济奇迹。

天津开发区的发展,以天津新港为核心,以滨海开发区为主线,创造了这个古老城市的勃勃生机,创造了这个本来已经落后的直辖市的第二个经济青春

我们本来应该为天津的经济奇迹表示高兴,并为天津今后的发展,抱着很大的希望。

但是,巨火所引起的两次大爆炸,在几分钟之内,等于给这个经济奇迹的心脏,狠狠地轧了两刀。天津人在留血,中国人在流泪。

看着那些勇敢的消防官兵,被强烈的爆炸而壮烈牺牲,看到许多无辜民众,被活活炸死,数百名无辜群众和救火队员严重受伤,数千辆崭新的进口汽车被烧成灰烬,无数的房屋和厂房,被炸的粉碎,我们能不心疼,能不对安全生产的问题,进行彻底的反思吗?

15个小时过去了,到现在,也不知道起火的原因是什么?爆炸的原因是什么?

安全生产部门的责任何在?物流公司的责任何在?

经济迅速发展,安全的问题没有跟上。这本来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但是,爆炸威力之大,爆炸所造成的伤害,不仅在天津,在中国,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是历史空前的。

危险物品,大量地堆积一个产区,为什么没有隔离措施?危险物品仓库周围,为什么没有有效的防火、防爆设施?这些物品,为什么不存在远离建筑群的地方?或者,为什么不用地下库设备?或者用安全、防火、防爆的隔离墙?

要知道,如果是核反应堆,需要怎样的防核、防爆、防火设施,国际上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天津新港的危险物品,有如此巨大的数量,也无异于一个小的核反应堆啊,为什么不把安全的问题,当成比生命还重要来考虑?

其实,这样的仓库爆炸,我们已经看到了其巨大的威力,等于5枚常规导弹的杀伤力了。同时,爆炸的周围,都没有明显的防护措施和设备,那些靠近仓库的建筑物,一直都是跟一颗随时爆炸的原子弹在一起。

中国的国家大,天灾几乎不断,人祸也不时发生,我们司空见惯。但是,如此巨大的爆炸,已经不是天灾问题,而是人祸问题。

是人祸,就必须预防。所有的安全问题,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的损失。企业如果为了节约成本,而不顾安全后果,那么,我们就不可避免要看到如次重大的灾难。

安全管理部门,不严格,就可能酿成大祸。天津新港的爆炸,不仅是大祸,而且,它直接把天津新区多年来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形象,在一夜之间被完全摧毁了。要重新树立天津新区的形象,将需要很长的时间。

最后,为已经牺牲的消防官兵和无辜民众,表示深切的哀悼。为天津经济建设的恢复,表示热切的期盼。

613爆炸事故心得体会篇6

从原子弹到氢弹两年零八个月背后的创新奇迹

采 写:实习记者 都 芃 孙 瑜 策 划:陈 瑜

这颗成功爆炸的氢弹,不仅“炸”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毅品格,更“炸”出了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由其凝练而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成为催人上进的精神食粮。

一份套红的人民日报喜报贴在了北京花园路三号院大门口的地面上。时隔55年,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仍对1967年6月17日的经历记忆犹新。

那天,29岁的他像往常一样,在花园路三号院14号楼里上班。面对喜报,出于保密需要,他的脸上看似波澜不惊,内心已是波涛汹涌。

那一天,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了一个“大炮仗”,伴随着升腾而起的蘑菇云和一声巨响,耀眼的光芒让大漠上空又升起了第二个“太阳”。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抢在法国前面,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在戈壁荒漠上,穿军装和不穿军装的人,隐姓埋名,历尽艰辛曲折,为民族的兴盛和老百姓扬眉吐气做着有用的事。这是一份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使命担当。”杜祥琬说。

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1961年1月的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了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的办公室。钱三强没有和他绕弯子,严肃地对于敏说,经原子能所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任命他作为轻核理论组副组长,领导和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于敏当时35岁。

“轻核理论组”全称为“轻核反应装置理论探索组”,轻核反应即核聚变,该小组负责对氢弹理论进行预先研究。

上世纪50年代,初生的新中国,面临着西方核大国的核讹诈核威胁。1955年1月,毛主席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发展原子能问题,会议做出了关于研制原子弹的决定。他在1956年4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2年美国引爆了世界第一颗氢弹,苏联、英国先后于1953年和1955年成功试爆氢弹。借助氢弹的巨大威力,西方大国对我国的核讹诈不断变本加厉。在1958年6月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1960年底,在原子弹研制逐渐走上正轨、重大攻关进展顺利时,氢弹的预研工作被正式提上日程。

氢弹是真正的热核武器。不同于原子弹依靠核裂变产生能量造成杀伤,氢弹凭借核聚变反应,能够产生数十倍乃至百倍于原子弹的威力。

如果说,中国开始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时,还有一些资料,在当时有核国家封锁遏制的严酷局势下,中国氢弹研制攻关中没有一点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料,只能从概念研究、原理探索起步。

1960年12月的一个早晨,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一群年轻的科学工作者秘密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

1961年初加入的于敏是队伍中的灵魂人物。

这是于敏的又一次改行。

1951年,从北京大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时,于敏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学原子核理论。历经10年刻苦研究,于敏发表了专著、论文20余篇。

与上次不同,这次于敏是从基础性很强的科研领域,转到氢弹原理这个应用性很强的领域。这次转身,对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来说,意味着巨大牺牲——核武器研制集体性强,需要隐姓埋名常年奔波,从此,他的名字从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消失了。

在于敏被任命为副组长之前的1960年12月,钱三强也将黄祖洽叫到了办公室。钱三强用同样严肃的口吻告诉他,组织上决定任命他为轻核理论组组长,并再三叮嘱,“注意保密”。

除了组长黄祖洽、副组长于敏,理论组最初成立时还有蔡少辉、萨本豪、刘宪辉等人。后来,擅长粒子物理的何祚庥也加入进来,领导具体业务。此后队伍逐渐壮大,最多时有四十多人,绝大多数都是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

当时除了黄祖洽、于敏所在的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还有一支队伍也在进行着氢弹的预先研制工作,即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以下简称九所)。

1963年,刚刚完成原子弹理论设计后不久,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的九所团队马上向氢弹研究靠拢。

李德元就是其中一员。他曾回忆,最初并不知道轻核理论组的存在,为了搞清楚氢弹具体什么样,大家当时的一些做法可以用“天真”来形容。找不到学术论文,团队就专门安排了一个小组,弄来一摞厚厚的美国《纽约时报》和苏联《真理报》,试图从新闻报道里寻找氢弹的蛛丝马迹。

1965年,从苏联理论核物理专业毕业回国的杜祥琬也有类似经历:“翻报纸是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结果和预想的一样,没找到任何相关的、有价值的技术信息。”

外部参考资料寥寥无几,所有的数据、模型只能靠自己摸索,杜祥琬那时深刻体会到,“研制氢弹,只能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为了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无数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隐姓埋名、艰苦奋斗,蓄积着前进的力量……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的世界最快速度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几个月后的1965年初春,二机部九院(九所1964年更名为九院)所在的北京花园路三号院迎来一批新客人。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不久,氢弹的研究立刻被提升到首要位置。中央此时决定,轻核理论组调入九院理论部,将此前从事氢弹预研工作的两支队伍合二为一,大力协同,集智攻关,共同向氢弹研制发起冲锋。

1965年的北京花园路周围还是一片荒地。一到夜晚四周一片漆黑,但唯独三号院里的14号楼彻夜灯火通明。氢弹的研究资料是绝密,连一张草稿纸都不可能被带离办公楼。资料不能带走,想加班只能在办公室。支部书记每天都要和攻关人员“捉迷藏”,一间一间办公室挨个敲门,劝说他们早点回家休息。有些人口头上答应了,假装离开办公室,找个地方转一圈,然后又回来坐在了书桌前继续攻关。

理论研究不顺利,攻关人员一个比一个着急。为了集中所有人的智慧,研究团队开始没日没夜地开学术讨论会,当时称之为“鸣放会”。

杜祥琬对当时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那时候互相之间不称呼职位,都以‘老小’相称,哪怕邓稼先、周光召、于敏这些大科学家,也都被称呼为老邓、老周、老于。大家都围坐在一起开会,谁有思路和想法谁就上去说。大家听完讨论,留下其中比较可行的思路。”

不管是引路人彭桓武、于敏,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家都参与其中。彭桓武尤其鼓励年轻人多发表意见,学术氛围异常热烈。

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后,十几种想法先后被提出。1965年9月,于敏等人带队去上海华东计算所,利用那里的高性能计算机对加强型原子弹进行计算验证。

百日会战拉开帷幕。

经过仔细分析,于敏认为在原子弹中加入聚变材料虽然能够提升其威力,但由于聚变材料燃烧不充分,威力虽有提高,但较氢弹仍相去甚远。

于敏一边忙着给科研人员讲课,提高大家的物理概念和分析能力,一面日夜思索寻求大幅度提高热核材料燃耗的可行途径。终于他想到了一种方案,立即组织力量进行计算验证,并很快看到了成功的苗头。

在对大量计算结果抽丝剥茧地研究、对多个可能模型反复数值模拟后,于敏和团队发现了轻核材料燃烧过程中几个特征量与释放能量的关系,并找到了实现自持热核反应的关键条件,逐渐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于敏得到结果后的第一时间,马上给时任九院理论部主任的邓稼先打了电话。

电话里用的都是暗语:“我们牵住‘牛鼻子’了!”邓稼先一听便知道是好消息,马上乘飞机飞往上海。

百日会战,实现了我国氢弹理论的重大突破。

但仅理论通过验证还不够。于敏的方案虽然理论上最佳,但没有经过核试验,谁也拿不准真实效果怎么样。

于是九院决定在1966年底,对于敏提出的新方案进行一次原理试验。

在茫茫戈壁的试验场地,负责核试验诊断理论计算的杜祥琬等人用一秒钟只能算几次的手摇机、计算尺,反复对理论进行计算验证。“科学是不能作假的。研制氢弹,我们没有任何资料,只能反复不停地进行理论计算、试验,但凡有一点作假,最后都不可能成功。”杜祥琬总结。

1966年12月28日,罗布泊上空传来一声巨响,经过对所获爆炸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氢弹原理试验成功。“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事后曾这样评价,这是我国掌握氢弹的实际开端。按这个时间点算,从突破原子弹到氢弹原理试验成功,我国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

“这种心情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从心提到嗓子眼到成功,心情是无法概括的……是一种说不出的心情,前面提心吊胆得很厉害,知道成功了,好像五脏六腑、三万六千个毛孔全都舒服极了……”数十年后于敏这样回忆当时的心情。

试验成功当晚,邓稼先开心得喝醉了酒。

半年后的1967年6月17日,同样在罗布泊,由徐克江机组驾驶的轰炸机从空中投下携带降落伞的氢弹。在闪过一束盖过太阳的耀眼光芒后,紧接着传来一声巨响,强烈的冲击波横扫过罗布泊,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两年零八个月,我国创造了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的世界最快速度。

那一天的荣光从未远去

在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一年后,1968年8月,起步比我国更早的法国才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突破原子弹和氢弹,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

“据说戴高乐很生气,还发了脾气——怎么让中国人走在前面了?”杜祥琬向记者回忆。

对亲历者来说,中国人走在前面不是没有理由。

氢弹这曲改变了新中国命运的交响乐,是成千上万人努力拼搏合奏出来的。于敏也一直表示,“不要叫我‘氢弹之父’,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卒子’。”

与于敏一样,因研制氢弹改变了命运的人,还有很多。

杜祥琬原本想学天文学,后来的研究对象从大宇宙变成了小原子。为参加试验,他睡过只有木板和帆布的大通铺,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戈壁滩上搭过帐篷。

“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就是大家共同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杜祥琬说。

从核物理研究到激光技术,再到能源战略和气候变化,杜祥琬数易专业。

杜祥琬坦言,自己并不想频繁“转移阵地”,“国家需要”是自己全部选择的理由。早在参与氢弹研制任务时,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已融入了杜祥琬的骨子里。“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个人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两个轮子一起转动起来,才会有更强劲的力量。”

1958年,胡思得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和其他5个同学一同被分配到当时的二机部。1962年,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接近完成,他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理论联系实验小组组长。次年年底,他率领小组成员西上青藏高原。在高寒荒凉的戈壁,胡思得艰苦奋斗了四年。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他得以快速成长,先后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院长。

在总结自己54年的职业生涯时,他引用彭桓武的对联“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他说,一个人好像一滴水。水如果在大海中,可以参与形成滔天巨浪;但如果这滴水离开了海洋,在沙滩上被太阳照射瞬间蒸发。在他心目中,这就是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2018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指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在于有效发挥人的积极性。要发扬光大“两弹一星”精神,形成良好精神面貌。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形成历史交汇,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涌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焦点。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更成为当下凝聚创新力量,激发创新动力的重要支撑。

2022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回望历史,55年前的那一声巨响、那一束耀眼的光芒,不仅在我国科技创新的长河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由它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也早已穿越时空,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创造新的奇迹,攀登新的高峰。

来源: 科技日报

613爆炸事故心得体会篇7

4月16日午间,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永外大红门西马厂甲14号院内的储能电站发生火灾事故,当天晚上火灾被扑灭。事故救援过程中,2名消防员牺牲,1名消防员受伤(伤情稳定),1名电站内员工失联。

事实上,国外储能电站发生火灾也屡见不鲜。在美国,2019年4月19日下午5点左右,美国亚利桑那州西谷菲尼克斯郊区的公共服务公司(aps)内,储能设施内电池发生故障并发出警报,aps和储能设施供应商fluence都接收到了警报。最终事故造成一起爆炸,两个部门多名消防人员受伤,其中两人重伤。

亚利桑那州事故时间节点

而在韩国目前已累计发生30多起储能电站起火事故,最近的一次事故发生在4月6日下午,韩国一光伏电站的储能系统起火,共造成约4.4亿韩元损失。据悉,该火灾是位于韩国忠清南道洪城郡广川邑加井里的光伏储能项目,该项目光伏装机总规模为3.4mwh,储能于2018年安装总装机、规模为10mwh,储能电池由lg化学提供。

储能电站消防启示

(1)要认识到电化学储能电站火灾或故障时,随时可能会爆炸。这个确实没办法,目前受技术制约,还没有好的办法不让电池室发生爆炸(快速释放的易燃气体,空气,火源都具备)。这个爆炸主要是混合气体爆炸,所以,没看到火,只看到烟(其实里面有很多就是混合爆炸气体),也许会更加危险,这时候就差个火源,或就差些空气了。在通过全面的实验可以确定最终的策略和指导之前,建议消防人员在将锂离子储能系统视为外壳中的气体混合物浓度高于lel,除非另行证明,否则应待在保守的潜在爆炸半径之外,并停留在危险区的外部;

(2)处置时要注意做好防爆准备。在前往现场处置时,与电池室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防止爆炸伤亡。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不得进入电池室,不得打开有关的门或窗户,防止给现场生成爆炸性气体环境,或给现场提供点火源。同时,还要与储能单位建立密切联系,请他们切断充电(充电网给电池的),从而确定是否能射水,避免盲目射水导致短路打火或其他意外事故。

(3)应进一步研究事故处置流程。如何进入现场,如何排除现场的烟气和易燃易爆气体(有无排风机),如何防止点火源的产生,如何抑制电池的热失控(向哪儿射水,一般来说是某块电池或电池组先热失控,如何能做到靶向射水,因为射水到其他地方都没有啥用),以上这些均需要组织专业人员认真研究。

储能系统安全启示

电池预测技术的重要性

电化学储能电站尤其是锂电池电站,本身由于电池特性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需要加强行业标准制定,和对施工以及运维监管。本次北京事故,固然非常令人痛惜,也给行业敲响了警钟。储能电站还处在行业发展前期,一方面发展配套更好的消防安全技术和产品,包括气体监测,水冷却,隔离技术等等,另一方面还要从源头做好电池异常的预测和提前介入。

电池和其他设备不同,更像一个有生命的物体,随着运行电池状态会发生变化。即使出厂良好的电池,在日后的运行中也可能会出现异常,再加上外部电气设备的影响,导致过充,过放,或者其他情形,就会发生故障甚至引发事故。加上一个电站通常有成千上万个电池,概率上又有极大的增加。

因此,我们在故障后及时监测和消防处理的同时,也需要发展事前的预防。通过结合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及早地筛选和识别出问题电池,尽早人工干预,一来可以延长电池寿命,二来也降低了故障事故的发生概率。

轻舟科技的储能管家产品在电池监测和预警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为一款一站式智慧运维平台,储能管家实现了提前发现风险电池,及时关注,降低运行风险;统计分析落后电池,及时补电,保障正常运行; 快速定位问题电池,及时替换,减少收益损失 等功能。

储能管家单体电池预测跟踪监控技术

稳定的储能系统加上及时的电池监控,能有效控制成本,极大的提高营收,保障安全。接入一站式智慧运维平台,都能够为电站的运作提供极大的便捷和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