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浮士德》有感范文三篇

来源:个人简历站 1.43W

你知道吗?写读后感其实是我们在看过一部优秀的作品后记录自己想法最好的方式,你知道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读《浮士德》有感范文三篇的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读《浮士德》有感范文三篇

 读《浮士德》有感范文1

《浮士德》追求中所涉及的社会现实只是一个方面,其中还有另一个重要内容即“人”的主题。

浮士德不断追求的动因不是来 自社会矛盾的召唤,也不是有些文章认为的来自魔鬼的诱惑,而是来自浮士德内心的不平衡,是他的内心痛苦促使他不断追求。他的痛苦不是源自他对外界与物质的不满足,而是源自他对自身状况的不满足,他想改变自己生存方式中的各种缺憾,追求更符合人性、更为理想与健全的人格。只有从“人”的主题看 《浮士德》,才能还《浮士德》以完整性;只有从“人”的主题人手,才是找到了打开《浮士德》的钥匙。

浮士德的每一次追求都是不了了之的,因为他不是为了寻求社会矛盾的解决,而是追求一种健全而完美的人格。他否定了不完美人格的各个阶段,最后找到了最健全、最完美人格状态的生存方式。“人”的主题,是18世纪德国美学所探讨的主题,也体现了歌德本人的美学思想。

如果说现实的内容在 《浮士德》中是零散的、被分割的,那么“人”的主题则是一贯的、整体性的,这才是《浮士德》作为一个整体的统一所在。它也极符合歌德本人的创作思想。歌德曾指出,“艺术家应该通过整体向世界说话”,而这一整体“他在自然中是找不到的,而是他自己心灵的产物”。根据这段话,我们认为浮士德的活动可以被划分,现实可以被分割和组合,但歌德要表达的思想应该是统一的,浮士德形象应该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出现的。这是符合歌德对人的看法的。他曾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的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如果我们仍然说,浮士德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应该说,这只说出了浮士德形象的象征意义。其本来意义,即对完美人性、理想人格的追求,如果回到《浮士德》本文的话,将会更为清晰地展示出来

浮士德出场时是一位老博士,他已精通了当时的哲学、法学、医学和神学四大学科。学识渊博,声望在所有的博士、硕士、法律家和教士之上可谓功成名就,炫世耀人。老博士应当心满意足。可事实恰恰相反,浮士德出场,时值深夜,他中宵倚案、烦恼齐天。他不是对家庭不幸和自然灾祸的烦恼,他的烦恼是他灵魂痛苦的外显。精神劳动这一生存方式的种种缺憾造成了学人理性发达,而感性生活贫乏,使学人遭受了全面人性被片面化的痛苦。浮士德的诸多痛苦是从事精神劳动的人与生俱来的,是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不能超脱的深层苦难。浮士德的痛苦与追求,常有精神劳动者的普遍特征,甚至扩展为即使对全人类也具有普遍意义。难怪郭沫若先生慧眼独具,称《浮士德》是一部关于人类灵魂的历史。

 读《浮士德》有感范文2

《浮士德》叙述的是德国中世纪一个陈旧传说,年逾半百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交换芳华和爱情。歌德借这个体裁演绎了宽广、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力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欢歌。

《浮士德》内容博学多才,包含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各方面的常识;方式扑朔迷离,其中有抒发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要素,有期望式悲惨剧、中世纪奥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方法、现代活报剧等等。《浮士德》是歌德倾泻一生汗水写成的一部宏篇巨作,值得细细品读。

浮士德自强不息、寻求真理,阅历了书斋日子、爱情日子、政治日子、寻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实际的根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甚至欧洲资产阶层探究和斗争的精力进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刻画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层上升时期一个先进常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算了。同启蒙年代的其他资产阶层思维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层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昏暗的书斋,走向大天然和宽广的实际人生,表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层思维觉悟、否定宗教神学、批评漆黑实际的反封建精力。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惨剧,则是对寻求狭窄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利,表明晰启蒙主义者开通君主的政治抱负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抱负的幻灭。

终究,浮士德在发起群众改造天然,创立人世乐土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咱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再三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模糊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喊未来的声响。

 读《浮士德》有感范文3

《浮士德》作为一部以戏剧形式写成的作品,现在仍高居世界哲理性文学的顶峰。作者歌德先生花费了六十余年的时间,成功地创造了浮土德与恶魔摩非斯托这两大形象。这本书充分反映了歌德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浮士德,初次登场时已年过半百。他受到许多人的崇拜,但他并不快乐。作为一个博士,他将一切的知识都研究殆尽,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有用的学问我一无所知,我知道的,又毫无用处”。

一切的语言都反映了浮士德对知识的追求,以及他希望利用有用的知识去为人类造福的伟大愿望。同时,他明白到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关系,知道拥有知识并不代表拥有智慧,这正如摩非斯托所说过的一句话:“我的朋友,一切的理论全是灰色,只有生命之树长青。”他对神不屑一顾,他把自己称为神,认为人才是人的神,人类的一切幸福都是人类努力创造的成果。这反映了无神论的观点,是人文主义的伟大体现,是唯物主义的体现。

作品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浮士德的仆人——恶魔摩非斯托。他与浮士德订下契约,他帮浮士德恢复青春,为浮士德追求海伦,还利用鬼怪帮助浮士德实现填海造城,帮助人类实现这一伟大愿望。其实,与其称他为恶魔,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另类的上帝,他看到了人类的不幸,看到了人类的祸根所在,他明白人类需要磨炼。与浮士德相比,他虽不具有为人类造福这样的伟大愿望,但他对世界的认识绝不比浮士德浅,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浮士德》的确是一本好书,每一次阅读总会有不同的发现,虽说我已是读了两遍了,但它仍旧吸引我一直读下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