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耀下的中国读后感参考8篇

来源:个人简历站 9.83K

写读后感是一个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机会,可以让我们评价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这篇读后感将讨论小说《红与黑》中的人物发展和社会主题,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分享的照耀下的中国读后感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照耀下的中国读后感参考8篇

照耀下的中国读后感篇1

?红星照耀中国》出自美国的作家埃德加-斯诺之手。全书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所见所闻而做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状况。

斯诺经实地采访,用真实而生动的笔调描述了诸多红军将领及领袖非凡的人生经历,其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几人极具代表性。

文中写道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十四小时,而身体却身份健康,生命时刻充满活力,身体仿佛如铁打的一般。这一切都得益于小时候在田里干过农活。毛泽东从小喜欢读书,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十八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后退学,给自己拟定了自修计划,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并且自始至终都执行着。每次他都是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到了闭门才出来。期间他努力研习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

红军是一支战无不胜,无坚不摧,英勇顽强的人民军队,这无疑在红军长征中体现了出来。红军真正实现了官民平等这一体系。

在书中,斯诺还对国民党进行了狠狠地驳斥,驳斥了他们一向对外宣传共产党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的这种行为。他在书中对毛泽东大为赞赏: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就学的且极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对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作者在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且必将照耀全中国。”几十年后也却如作者所说,共产党以如一颗红星,照耀了全中国,让中国走向了富强繁荣的道路。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没有令人颤栗的炮火声在耳边轰鸣,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学会感恩,向在中国前进道路中的革命烈士感恩,若没有他们,何来如今的幸福。

照耀下的中国读后感篇2

无论是多年前饱受欺辱的苏维埃,还是现今日渐强大的新中国,其实,一直都有一颗红星,在我们的上方高高悬挂。只不过,时间久了,我们都已忘却了它。近日读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看到了一位美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后,那颗许久不被想起的,早已蒙上了灰尘的红星,在我的心里,突然发光发亮起来……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摸着那一张张薄薄的纸,去想象当时那般暗无天日的生活。可在此事中,我却不自觉地跟着一双无形的大手走进了书中,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跟随着埃德加·斯诺的步伐,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毛泽东毛主席。一直以来,我都以为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钱读书,所以成为书记、主席后,才会废寝忘食地工作、读书。但我错了。原来,毛主席从小就爱看书,并且上学习字,自己赶去离家50里的地方,只为念到书,只为获得更多的知识。他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不会听信别人的谗言。更令我欣赏他的是:他很谦虚。在谈论自己时,他不自觉地就谈论到了他的好战友,总是将自己置于一个集体中,不骄不躁,平易近人,让人感觉非常的亲切。不只是我们的毛主席啊!从上到下,从总司令朱德,又到彭德怀,还有张学良,再到那些不知姓名的士兵……他们谁不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谁不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谁不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他们,都是。他们闯过了一道道险关;他们受伤时咬紧牙关;他们永远都将伤口留给自己,笑脸迎给我们。那时的红星十分耀眼,夺目;今日的红星更加夺目,更加美丽!这是美国人眼中的红军,是美国人眼中的中国!

今日的我们,一定要守护我们的红星,呵护好我们的中国!红星,是什么?我想,是先烈们的鲜血吧。请记住这样一句话: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照耀下的中国读后感篇3

几张纸轻描淡写下的一段曲折岁月,却承载了几代人浓墨重彩的奋斗青春。我们无法回首亲视那段伤痛的岁月,却可以在此书中窥见一斑。

当时之中国正值兵荒马乱之际,在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不断交替的混乱统治和日寇野心勃勃的外敌侵略中,一批国人终于在不断探索中觅得一条共产主义路。几千几万的知识青年被激发出伟大的梦想,又投身民间,激起无数无产阶级的一腔热血和激烈号召,其中不乏有像果敢谦逊的农民学生毛泽东,像法国求学的独立共产者周恩来这样的人。他们深信他们的终会造就更丰满的生活,又为之而奋斗。

有人不远万里赴保安,有人年纪尚小就一腔热血自愿当红小鬼,有人弃国从共,有人未成家立业先鞠躬报国。他们或义愤填膺,嫉恶如仇,或至死不渝,血战到底。面对这对中国几乎是灭顶之灾的危难,文人投笔从戎,壮士献身为国,他们深信革命必胜,自由之花必将盛开。

然而,在博古和李德的左倾错误下,红军被迫展开了战略转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红军强渡乌江,攻克泉州,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大雪山,穿过杳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地,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造了中国精神,打开了革命的新局面。既表现了红军的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又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意志。

时至今日,长征精神仍照耀于国人,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而长征本身也换了一种方式存在,我们再无需奔波抗战,奋勇杀敌。但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必要以长征精神为信念,嗜学勤奋,以天下为己任,所欲有甚于生者。传承红色基因,让红星永照中华,让中华之风永驻世界之林!

照耀下的中国读后感篇4

20世纪初期,硝烟四起,烽火连天,却有人逆火前行,从光明走进了黑暗之处,一人穿过石雨江,将一个鲜为人知的红色中国带到了世界眼前,并留下了一本宝贵的著作,他就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将近一个世纪以后,在阳光下幸福生活的我们又捧起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记录了中国红军点点滴滴的纪实作品,在阅读中感悟历史,收获成长。

此书可把红色中国写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在这些小小的书中,红色中国全然不是我懵时期想象的死板,紧张,这里有着好几百万的人民,而苏区的管理可谓井井有条,学校,工厂都有。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尽管在当时共产党被苏区外的国民党围剿压迫,苏区的生活十分艰苦,甚至连学校里的课本用的纸都是从敌方得来的传单,枪械更是从乾县府和的,但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下,老百姓仍然十分爱戴红军,我想这是因为红军不欺压百姓。反之,还帮百姓从大地主手中夺回了自己的土地。要知道在旧中国,土地就是劳动人民的命。红军可谓是人民的军队。试问,这样一支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军队,会有谁不去爱戴呢?

在书中我还认识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领导人。譬如我们最伟大的__,书中的第四章,对其有详细的描写,透过这些文字,我才知道,原来我们一直歌颂敬畏的__,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还干过许许多多的大事。原来__童年时期也是个有点叛逆的孩子。__十分善良,对待老百姓可好了。这可真让我大开眼界,我情不自禁的把第四章读了好几遍。

从小爸爸就给我讲长征的故事,而在这本书中,我真正体会到了红军的长征精神,不管前方是崇高峻岭,还是在湍急大河,我们的红军战士都从不退缩。他们不畏艰险,克服重重难关,也许即将到来的是死亡坑和红色信息深深铭刻于战士们心中,他们绝不放弃,这就是红军的长征精神,既然红军战士可以取得胜利,我们也可以。

读《红军照耀中国》,体红色世界、感红军事迹、记长征精神,我想,这便是这本作品想告诉我们的了。

照耀下的中国读后感篇5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题记

?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了毛主席和蒋介石对抗之时,这本书的作者也就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专门来到我们国家,来寻找那个能统治国家,爱护人民的人。

他先去采访了国民党,觉得他们只是为了争权夺利。而蒋介石更是荒唐,他是先除掉自己的同胞,而不是合作一起打败日本人。后来斯诺经过重重阻拦来到红色苏区,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他采访完毛泽东,看见毛泽东在路上碰到农民,就跟他聊上了几句,探讨探讨种地的问题,问农民今年有没有收成,埃德加斯诺就想,南京政府悬赏二十五万来要毛泽东的人头,而毛泽东却不以为然的聊着天。

在红区里有一所红军大学,这个大学的校长是一个二十八岁的指挥员,据说他从未打过败仗。在一班老练的战士们组成的学生里,平均年龄二十九岁,没人有平均八年的.作战经验,以及平均三及处的伤疤。这个大学大约就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高等学府”。

照耀下的中国读后感篇6

假期在西安参观华清池时,本是奔着《长恨歌》的凄美故事,却被参观了“西安事变”的旧址。这可说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事变,竟就在一片郁郁葱葱中,幽静的蔽所发生了。

屋舍间一排排的玻璃窗上,残留的弹孔痕迹令人心惊肉跳,破碎的玻璃,裂痕狰狞的向外扩散着填满了玻璃窗。前方的山,当年的蒋介石便是惊慌的在险峻山路上一路逃遁,却终遭囚禁在此。

?红星照耀中国》的开头与结尾便均有提及,这消息着实令作者惊鄂,他在苏区与红军们共同生活,观察记录,与他们相伴。在那段岁月里,他遇到许多被他戏称为“拥有天价人头”的红军将领们。他们毫不在意的行走街市,与农民们友好相处。那份真挚与朴实,也感动着埃德加。斯诺的心。

不难看出,作者的态度也在无形间变化着。刚到此地时,不甚明了的他心中好奇且怀疑,那份疑惑在谈话中不断加深着。他时常问询将士们的生平,却越发困惑,这群狂热的革命者们为何将革命视若珍宝,与一切其他都重要百倍,那献身般的追求使他不解,直至前线,与那出身入死,在前线奋战之人深切交流,才终是得了些思绪。

斯诺是绝对的中立者,他不时与民众们争讨他们对共产党的看法,他听见一致的回答,“还是共产党好啊!”一路上,共产党所到之处,兴建工厂,兴办学校,农民们安定的过着他们的日子,士兵们日复一日刻苦的锻炼。

而国民党所过,却尸横遍野,浓烟滚滚是烧毁的房屋。土地、牲畜被夺走,沉重的负税令农民们不堪重压,无论干何事,总有道税压在心头,令人胆寒。

斯诺思索着,他总是认为共产党也总该干过抢夺压榨似的事儿,但那开始时的讥讽却是烟消云散。虽不能断言他的心已归属于红军,但最终离去时,那句“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却不难看出此时的他,心中孰轻孰重。

我尤对书中那群少先队员们颇有好感,与我们一般大的年纪,却在为他们心中的革命事业一丝不苟的尽一份力量,那勇敢与自尊令人钦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总抱着一股执着的劲儿,不论是热血或是对革命的追崇,这群孩子们的心中,革命早是攀上高位的,他们也无一不对此坚信不疑。

红军战士们都普遍年轻,他们参加进长征时,多是十几岁的少年,他们充满了活力,往往提及长征,总与艰难、困苦挂勾,但当斯诺问及此时,却总听见他们爽朗的回答,“不累!”

在这里,每位将领,每位战士,每个农民,都在尽他们所能向斯诺——这位来到苏区的“外人”展现着他们的魅力,毫无保留的诏示。

如今,红星照耀的中国,为其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看见了吗?

照耀下的中国读后感篇7

最近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作者是美国埃德加·斯诺,他是一名记者。这本书讲了作者从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时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红军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是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在书中,我认识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还记得,当斯诺走进红军队伍时,他被军中的场景惊讶到了,看着眼前的普通人,难道他就是毛泽东?穿着一身洗的发白的红军装,带着一顶普通的红军帽子。口袋中装着一个老旧的铁烟盒子,单凭这一点就能判定他是谁了吧。这样看起来他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年轻人,他领导着一支庞大的革命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斯诺在吃饭时,红军们吃的也非常简陋,只有蔬菜和馒头,在当时,肉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奢侈并稀有的。但就是这样一支吃不饱穿不暖的队伍,仍然为自己的国家搞革命。

在到毛泽东住处的时候,斯诺只看到了几具简陋的家具,其余的都是书。只是墙上有一张照片,上面的人眼神坚定,向远方望去,多年硝烟战场似乎没有在他脸上留下一点痕迹。他就是毛泽东,一个平凡而又神奇的人物。

斯诺以故事的形式向我们真实描述了中国红军为了理想而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这让我明白了:在这幸福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不负众望!

照耀下的中国读后感篇8

战鼓打响,硝烟四起,硝烟中不断回荡着一声接一声的呐喊声,倒地声。有人逆风前行,有人拼尽全力,有那么一个人愿意自己从天堂跳入火坑,独身一人将一场红色长征带到世人面前,揭开那神秘的面纱,将中国推向了世界,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美国的埃德加斯诺,以一名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下此书。

书中的故事令人既熟悉又陌生。书中提到曾问老百姓们为何如此偏爱红军,结果他们朴实而又真切的回答,如今听来仍牵动着今我们的心:“他们是百姓的军,是救国的军!”是啊,他们用自己的血肉筑起长城,用自己的身躯保卫了祖国安康,他们值得我们永远歌颂!

古话说得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们徒步走完遥遥长征路,虽道路崎岖坎坷,虽路途危险重重,前方未知,但他们最终看到了那“万里长城”。

在万千战役中,最触动我心弦的是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他们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泯泯众生,那30多名队员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敢于面对一切困难。伤痕累累的身体里有着的却是如青竹一般刚直的灵魂。这是一条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铺成的路。每一位红军都是一位伟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为革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在胜利号角未吹响前,绝不松懈一分一毫。直到鲜血染红夕阳,直到人民不再恐慌,直到中国可以骄傲抬头,这并不是他们非做不可的,但他们就是用肩扛起了这份重任,在自己家园受到敌军侵犯时,挺身而出。

这是见证中国崛起的一部巨作,它记录了中国从水深火热中慢慢爬起的过程,向世界各地展现了一个充满朝气的红色中国。在此,我要感谢斯诺,是他让我们知道红军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我们纪念那些红军,同样愿红军精神永存于世人心间!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