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心得体会范文3篇 超越困难,卓尔不凡——女排精神的启示

来源:个人简历站 1.59W

女排精神是指女排在竞技场上所展现出来的团结、拼搏、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精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格。以下是一些女排精神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女排精神心得体会范文3篇 超越困难,卓尔不凡——女排精神的启示

第1篇

中国女排的这块金牌,无疑是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女排这场决赛,应该是本届奥运会最多中国人观看的比赛。不靠明星,不比段子,比赛本身就是最吸引人的看点。不分年龄和地域,多少人屏息凝神,同此欢乐。这就是体育的价值、竞技的魅力。

在某种程度上被碎片化信息和娱乐段子分流了注意力的本届奥运会,这样单纯地享受比赛的乐趣,是久违的美好体验。这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还重新唤醒了一个词,女排精神。也让今天的年轻人真切体会到,体育比赛所能带来的巨大振奋和凝聚力。女排所代表的理想主义和拼搏精神,在这一刻满血复活。

当然,如郎平所说,单靠精神不可能赢球,实力基础、刻苦训练和指挥布阵,都是必不可少的获胜因素。但是,在进入奥运决赛圈的队伍中,中国女排实力并无绝对优势,队员阵容还曾饱受质疑,能够一路战胜强手巴西、荷兰和塞尔维亚夺冠,临场的那种精气神,就显得非常重要。敢于胜利、永不放弃、团队协作,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女排精神。而这种精神,在今天并不过时。

对本届奥运之旅,女排精神首先是一剂清醒剂:既然上了奥运赛场,目标就要盯着第一,就要敢于胜利。很多人都感觉到,这届奥运会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人说是历史性的转折:对金牌看得没有那么重了,不再盯着奖牌榜“金金计较”;评价一个运动员,也不再只系于一次比赛输赢。甚至有人说,运动员的一句话、一个表情都“胜过一万枚金牌”。

我们当然理解,后者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是出于对锦标主义、唯金牌论的逆反。不再金牌至上、运动员更加个性多元,也是一个国家自信成熟的表现。但是,由“唯金主义”到“金牌并不重要”,好像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不唯金牌不等于不要争金牌,宽容失败不等于宽容怯懦、懈怠。

这毕竟是奥运会,不想争第一,就没必要去赛场,不全力争取胜利,是对对手和队友的不尊重,也是对奥运精神的亵渎。女排的夺冠之路并不轻松,一波三折惊心动魄。但要知道,在奥运这个顶尖赛场,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得第一。孤独求败如中国乒乓球队,主教练刘国梁也说自己如履薄冰、夜不能寐。那些虽败犹荣的传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他已经竭尽全力。

女排精神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就是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在三大球这样的团体项目上,集体合作和信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即便是一些赛场上“单打独斗”的项目,同样离不开团队的作用。任何一个奥运项目,都离不开教练、领队、陪练,离不开协会和专业人员,还需要更多的后备力量和群众基础。不管是作为公共事业的运动员培养,还是西方一些参赛“个体户”,其实都离不开背后的团队和社会支持系统。

谈论女排精神,绕不开的还有爱国主义。出于对举国的体制的反思,以及思想和利益的多元,很多人不喜欢把体育比赛和“爱国”挂钩,甚至把“为国争光”只当成套话和空话。但是,国际性体育赛事,确实是和平时期展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民风貌的窗口,也与国家形象和荣誉息息相关。

积贫积弱和“东亚病夫”的时代自不必说,即便在很近的时代,体育比赛经常起到提振民族士气的巨大作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希望的田野上”,老女排催生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呼喊;奥运第一金、女排五连冠,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当今世界,体育健儿奥运赛场夺金,仍是为国家增加荣誉。

奥运会以国为单位参赛,得第一的要升国旗、奏国歌,这些仪式感,都在强化国民的归属感荣誉感。不仅是中国强调这些,即便在所谓“个人主义”的美国,也是如此。美国人对金牌的重视,不见得比别国逊色,金牌榜早就是第一了,还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申诉的机会。还有运动员因为奏国歌时姿势不到位,被网友指责“不爱国”。

虽然金牌不能代表一切,但一个国家在奥运会上的成绩,也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尤其是逐渐剥离举国的体制和“盆景项目”之后,奥运会成绩也越来越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公众体育水平,进而反映国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而且,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表现出的顽强拼搏、勇争第一的精神,也会灌注到全社会,融入整个民族精神之中,成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搞竞技体育,需要过关斩将争第一,更不能少了这种精气神。

女排精神心得体会范文3篇 超越困难,卓尔不凡——女排精神的启示 第2张

第2篇

随着拉希奇跳飘出界、惠若琪探头以25—23锁定胜局,中国女排奇迹般的战胜了小组赛0—3的对手塞尔维亚,获得里约奥运会女排冠军!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重新唤醒了国人的热血和情感。刹那间,女排精神再次横扫各大媒体,成为了头版头条。但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

女排精神是一种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意志。里约夺冠告诉我们女排精神从未走远,女排精神再次让国人相信只要拼搏就会有奇迹。

本届奥运会,中国队开局并不完美,也不是头号种子。首场苦战荷兰即告负,又接连输给塞尔维亚、美国,跌跌撞撞地小组出线后,马上面对东道主、卫冕冠军、第一夺冠热门巴西女排。然而,中国女排顶住压力,反而越打越好,连克巴西、荷兰、塞尔维亚等劲敌,最终锁定冠军。女排精神,是不畏困难,越挫越勇。

这届中国女排是一支年轻的队伍,论整体实力和大赛经验,还不稳定。但就是这支年轻的.队伍,在困难时没有放弃,在争议时没有迷失,于绝境中激发潜能,最终完成了自我超越,王者救赎。“怎么大风越狠,我心越荡……”真正的强者,是无畏困境,不惧挑战的!女排精神,是奋勇拼搏,逆势上扬。

而今天,女排精神还意味着创新。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在接手女排后,郎平针对中国和世界女排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大国家队”的概念,即每次集训总是有20多人,每个位置总是保持三到四个人在竞争。队伍扩大后,针对不同的比赛安排不同的阵容,承担不同的任务,不过分强调成绩。通过对新时代运动规律的把握和尊重,中国女排在面临新老队员交替时稳住了阵脚,完成了队伍的涅槃重生。

中国女排,始终如一的坚守,刻苦奋斗,不忘初心。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精神永远都是奥运赛场上最耀眼的一抹亮色。“更高、更快、更强”,我们从中国女排和徐莉佳们那里收获的那股精气神儿,将成为国人奋勇向前的无穷力量。

第3篇

北京时间17日上午,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1/4决赛中迎战已蝉联北京、伦敦两届奥运冠军的巴西队。在首局以15∶25告负的逆境下,中国女排最终以总比分3∶2获得胜利,时隔8年再次挺进奥运四强。

看女排比赛一直很放心,也很揪心。放心是因为,女排姑娘从来不少拼搏精神,无论面对怎样的对手,都可以打出自己的风采。揪心是因为,女排姑娘已然付出这么多,总希望她们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这样才符合国人心中天道酬勤的定律。但比赛总有对抗、总有偶然,哪有什么常胜将军?

本届奥运会女排比赛,在未战胜巴西队之前,女排的状态让人揪心。首场输给荷兰之后,中国女排的状态一直跌跌撞撞,2胜3负的成绩把中国队送到了卫冕冠军巴西队面前。5战全胜的巴西队实力在中国队之上,如果比赛失利,中国女排将失去进入四强的机会。所幸,在先失一局的不利局面下,女排姑娘最终凭借着坚强韧性和全力拼搏,赢下了比赛。

有人说,女排精神又回来了。郎平则说,中国女排的精神一直都在,并不会因为输赢而改变,这就是女排精神的传承。

既然是一种精神,就不会时有时无,就不会在高峰时得以体现,在低谷时消失不见。真正的精神,应该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意志,是一种传统。之所以人们会感觉女排精神又回来了,是因为此前两届奥运会女排的成绩不佳:2017年奥运会,中国女排0∶3输给巴西队,无缘决赛;2017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2∶3负于日本队,未能进入四强。这样的成绩让人难免有所失落,失落时多半会怀疑,是不是中国女排的精神丢失了?

事实上,中国女排一直在拼搏。竞技体育本来就是实力的比拼,遇见实力比自己更强者,可能爆冷获胜,但更大的概率是失败。就像2017年奥运会,面对更优秀出色、临场发挥更好的巴西队,中国女排未能获胜,这也在所难免。但在比赛中,女排姑娘不放弃、不松懈、不抱怨,而是努力去拼,与没有斗志的惨败相比,这未尝不是一个更好的结果。

所以说,中国女排的精神一直都在。失败时,只要拼尽全力,就是女排精神的体现,因为女排精神并不必然意味着胜利和第一名。成功时,感恩过去的自己和队友,品尝成功背后的辛酸和付出,并戒骄戒躁,再次踏上征途,这也是女排精神的表现。任何昙花一现的精彩,都谈不上有真正的精神在其中。同样,只为胜利者欢呼,却忽视失败者的坚韧与付出——这种与胜负捆绑在一起的感受,并不是真正的精神。

就竞技体育而言,胜负乃兵家常事。须知,我们热爱的是中国女排,是中国女排的精神,或与最终胜负有关,但更多与女排比赛的态度有关。我们更多是希望球员能够表现出应有的拼搏精神。对于中国女排,人们自然要求更高,因为她们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只是在感受、发扬这种精神时,请先忘记胜负,因为精神首先是一种态度。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