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4篇 《园林艺术探秘》- 苏州园林教案

来源:个人简历站 1.37W

《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珍品,有“园中之王”之称。教师聚焦《苏州园林》这一主题,编写教学计划,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中国园林文化和建筑技艺,学习和掌握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化自信。

《苏州园林》教案4篇 《园林艺术探秘》- 苏州园林教案

第1篇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品味作者赞美苏州园林的美如画,实际上也是在赞美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赞美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很有艺术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体会一下它的“美”吧。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请学生到黑板上作答。

xuānxiè{轩榭)línxún(嶙峋)jiànshǎng(鉴赏)zhēnzhuó(斟酌)池沼(zhǎo)丘壑(hè)镂空(lòu)阑干(lán)模样(mú)

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学生口头作答。

败笔: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

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思考: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⑵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

(1)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概括段落大意

(2)精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为了体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有哪些讲究?这种追求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的?

(1)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的句子吗?

(2)课文第7、8、9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4)细读文章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明顺序

1、学习方法指导:抓住事物特征,采用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增强说明效果。

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提示: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

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本文,用怎么样的语言和手法来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貌!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1、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教案4篇 《园林艺术探秘》- 苏州园林教案 第2张

第2篇

2.了解作者的思路,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3.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学习本文多样性的语言。、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1、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初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

3、 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画意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4、 本文以说明为主,有时也穿插使用了议论、描写等多样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习时应适当分析。

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领会,认真辨析。

本文是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作者采用了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

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思考: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特征来写的?2、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解惑:山水园林建筑结构布局自然协调带给人们的美感和情趣。

质疑:“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句中“败笔”在文中指什么而言?

解惑:本指书法上失败的笔画,此处是借喻,“败笔”指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质疑:假山的堆叠,为什么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解惑:这句话是说假山的堆叠既是技术,更是艺术,它不仅仅是把石块罗列堆叠形成假山,而且讲究审美情趣,审美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惑:本文没有采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法,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写得谨严有序,条理分明。

1.“东边有了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道同样的回廊”,“同样的”一词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提示:不行,因为“同样的”表明东边和西边的亭子或者回廊的形式不一样,而去掉后成了东边有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就没有亭子或者回廊,所以不能去掉,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提示:不能,因为高树才“俯”,低树才“仰”,如果调换二者位置,与后面的描述矛盾,表意不准。)

3.“这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寂寞’一词”可以换成“单调”吗?说说作者用词的好处?

(提示:可以,但还是作者用的“寂寞”好“不感到寂寞”不仅表达了树和花的种类多,而且还有繁荣,热闹的气氛。)

1、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言,最初发表在1979年第四期的《百科知识》上,原名为《拙政诸园寄深眷》。叶圣陶先生本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2、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典范,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多角度、全方位向读者说明到了园林就如在画中感觉。读完这篇文章,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场面画一幅漫画。如果觉得自己独立完成有困难,小组共同完成好吗?

探究前期导引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探究重点词语的含义及重要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课文谈谈对苏州园林的看法。

(1)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

(3)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

(4)阶砌旁边几丛书带草,墙上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1.结合“思虑和练习”四,教师给予朗读指导,要求“读音清晰,速度适当,语调舒缓,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以同桌为互助组,进行朗读练习。然后由几位学生示范朗读或听录音。

2.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把需要认读的`字和理解的词提出来。教师随即板书归类或出示小黑板。

1.文中四次提到“画图”或“图画”,请分别说明其作用。

(提示:第一次提到:点明事物特征;第二次提到:强调苏州园林的特征;第三、四次提到引用设计者的愿望和游览者的话来证实作者的评价。)

2.“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比喻;说明苏州园林像美术画,苏州园林建筑像画一样美。)

3.“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句话中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指什么?

(提示: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讲究自然之趣,追求图画美,不讲究对称。)

4.文中描写藤萝的句子有哪些,说明这些描写着意说明什么?

(提示: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意在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栽种与修剪追求自然之趣,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点。)

5.为什么到了花开时节,各种花会显得更“明艳照眼”?

提示:苏州园林建筑和环境色彩淡雅,作为姹紫嫣红的背景,反差大,反衬出各种花开放时明艳照眼。

1.为什么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2.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园林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看法。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圆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景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3.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句富有诗意,试找出一个例子加以体会。

4.“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一句中“相传”一词是否能去掉?为什么?

5.阅读此文后自然会想到《苏州园林》一文,试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3篇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稗益。

首先,这是初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等,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课文、分析品味语言、鉴赏美的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激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探究兴趣。

初步了解说明文的要素,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本文特点,探究美,初步学写说明文。

1、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和本文的结构、顺序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语??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全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教师板书课题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学生谈感受: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看看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儿童文学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幻灯片展示: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了解说明的结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点勾画幻灯片展示问题: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明确: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写出序号,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1.教师提问引入:请从文中找出体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句子,并说说它美在哪里学生活动:(1)自读课文39段,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师:可见,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在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获得什么启示呢?

小结:在作者笔下,苏州园林变成一幅幅大小错落,千姿百态的图画,游览者置身其中,"如在图画中"读来令人美不胜收

表现美的事物,需要美的语言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生动,学生找出课文中表现说明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我们要借鉴作者说

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如果同学们想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的话,还是让我们有机会去苏州园林中徜徉吧

提示:先抓住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的共同点,先概述,后分说字数为150字左右

本课内容丰富,牵涉面广,要讲的东西很多,一般安排二课时为适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 ,我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处理教材非常重要,关键在取舍要结合学科性质、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特点,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特别要突出重点教学,不能面面俱到

2、要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内容安排要紧凑,教学推进要快,设计问题要科学、合理,难易适度

3、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努力营造课堂教学气氛;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4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l)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看预习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

(3)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大处讲究:布局(3段)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教学要点: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一)检查生字词。(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结合练习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