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教案7篇 古代名将的治军遗训——《雁门太守行教案》

来源:个人简历站 2.73W

《雁门太守行教案》是宋代名官吕祖谦为了挽救太原教化荒废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教育改革。他在任期间深入贯彻推行法教制度,通过重视师资培养、创新教材、强化管理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案成为中国封建王朝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政策创新之一,也为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雁门太守行教案7篇 古代名将的治军遗训——《雁门太守行教案》

第1篇

1、理解词义和句意;背诵默写课文;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 2.联想想像法 3.探究学习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描绘的悲壮的战斗场面。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像鱼鳞般闪耀着光华。“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3)、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一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争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雁门太守行教案7篇 古代名将的治军遗训——《雁门太守行教案》 第2张

第2篇

我们这次要欣赏的两首诗或以旧题写当时战事,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或写人世间诀别,表达对山河沦丧的无限悲愤,对家乡亲人无限依恋和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两首诗很巧合,作者都是两个十七岁的少年。看他们在十七岁的年龄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先来学习《雁门太守行》。

2.品味诗歌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5、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20分钟左右)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 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岁去世,存诗240首。

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 ,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2. 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5、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在黄昏前,写战场的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一个在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

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自己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1、诗人以( )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 )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第3篇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体会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1、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抓住意象体会意境,想象画面,感受战争的悲壮惨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抓住意象体会意境,想象画面,感受战争的悲壮惨烈。

由李贺带诗拜谒韩愈的`故事导入,引出《雁门太守行》。

(1)知人论世:①7岁天才,名动京师②宗室后裔,无缘仕途

(2)解读题目:“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达爱国之情。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

在李贺生活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严重,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战争。此诗以朝廷和藩镇的战事为背景,通过歌颂守边将士杀敌报国的爱国热情来寄托自己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1、“黑云压城城欲摧”描绘了什么画面?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描绘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的情景,渲染了大军压境、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运用比喻的修辞,描绘了我军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士气高昂、准备迎击的情景。

3、请大家闭目聆听朗诵,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然后用语言描绘画面。(教师吟诵,学生感受诗歌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摧城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披坚执锐,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准备迎击,气势十分的威武雄壮!

过渡语:尽管敌我力量悬殊,但我军将士士气高昂,奋勇杀敌,终于突围。战争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

从听觉和视觉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血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阴寒凄惨的气氛,使人感受到战场悲壮和残酷。

5、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半卷红旗临易水”,偃旗息鼓是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偷袭敌军。“易水”点明两军交战地点,让人联想起《易水歌》,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烈豪情。同时也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6、设想“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情景并将它演绎出来,体会战事的紧张。

“庄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反映出战争形势的严峻。

引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点明主旨,歌颂了守边将士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同时也寄托了诗人渴望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以极其凝练的方式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赞美了将士们奋勇杀敌、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寄托了诗人渴望为国立功的壮志情怀。

狼烟之下,冰心一片,诗中鬼才,可敬可叹!有了对诗歌的理解,下面让我们再来朗诵诗歌,相信同学们的情感一定会更加饱满!

国家有难,灾害来临之际,热血男儿从来不曾退缩,赤子之心从来不曾动摇。千秋家国梦未断,世代赤子心依然。3月30日17时,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消防员们义无反顾闯进高温与惊险,他们默默无闻为社会运转抢险。他们用热血书写忠义,用脊梁撑起国家,何等的豪气干云,又是何等的悲壮苍凉。在此,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将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够心系天下,心怀家国!

第4篇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上课开始,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雁门太守行》的小动画视频)

师:当然叫李贺为诗鬼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长相,更因为他的诗奇特瑰丽,想象丰富,是个鬼才。看了这个视频,那《雁门太守行》到底是一首怎样的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七岁能诗,文思敏捷,很早便享誉京洛。十八岁,诗名远播,本可早登科第却遭父丧。二十一岁,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乡贡进士”的资格。他一心想要建功立业,但遭对手毁谤,终身不得举进士。二十七岁由于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病逝在家乡昌谷。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藩镇割据)

1、雁门关位于山西省,是长城上重要的关口,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兵车行》、《琵琶行》等。但《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的曲名,后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李贺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

1、朗读诗歌可以理解诗意,而理解诗意也可以帮助提高我们的朗读水平。请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补充的注释理解诗意。(个别学生分享)

敌军像乌云般来势凶猛,仿佛城墙也要被摧垮;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整个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握宝剑甘愿为他血战至死。

2、诗人分别描绘了哪几个场景,请按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3、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在我们的脑海里,一般都会想到双方是如何的厮杀,血流成河,尸体遍陈,但是这首诗歌里它并没有直接去描写双方去如何的厮杀,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凝重,紧张与惨烈。你试着去找找看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战争的紧张、凝重与惨烈?可在文中做批注。(学生小组合作找出答案,按诗句顺序举手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每赏析完两句都叫学生有感情的齐读一遍)

“黑”:使气氛沉重,“黑云”既可理解为写景(天上的乌云),也可理解为叙事(敌军压境)。

“压”:一字传神,形象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

“开”:是依次排开的意思,形象地展现出了将士们饱满的情绪,高昂的斗志。“开”与“摧”相对,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的精神。

一二句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敌军的来势汹汹和守边将士斗志昂扬、誓死抗敌的决心。

“满”:写出了交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状态,号角声在各个地方响起。“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秋色”:秋天能让人联想到萧瑟之景,万物凋零,在这样的环境中号角声响彻整个天际,的确会让人感觉到更加的悲壮。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从“凝”可以感受到血液凝固的一个过程,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李贺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苍凉悲壮、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

“半卷红旗”: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援军高度戒备,不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易水:当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大家穿着白衣白帽,一同相送。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运用典故表现将士们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河畔“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延请天下名士”。一时间,天下英才竞相奔赴燕国,燕国成了当时的“人才高地”。(运用好典故,可以起到很好的修辞效果:一是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炼,言简意赅;二是可以避直就曲,使表达更加含蓄委婉)

“霜重鼓寒声不起”:暗示战事形势严峻。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争。

“死“:可以看出将士们为了报答君主的厚爱与赏赐,视死如归。写出了官军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这首诗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战争场面,色彩浓重,景物鲜明,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表现出将士们为国效力、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寄托了诗人忠君报国的爱国情怀。

像这样的爱国诗人有很多,他们留下了许多的爱国诗篇,我们一起用那份热情,用那份热血去朗诵这一些爱国诗歌:

1.《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而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志气还很旺盛的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救援部队不畏寒夜浓霜,夜袭敌阵的诗句是: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决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第5篇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鬼才”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译: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译: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译: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译: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前句用夸张、象征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与“黑云”相对,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令人眩晕。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铁锅遭遇铜刷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未及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一个“满”字,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点明交战时间之长。一个“凝”字表现力极强。胭脂是为了突出脸蛋、嘴唇自然红晕的效果的红色化妆品,这里的泥土颜色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从侧面烘托,以泥土写血,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

作者告诉我们,血流遍野,染红了泥土,从早到晚,鲜红的血慢慢凝固,凝成了紫色。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含蓄丰富。战斗从早到晚那样惨烈,可并没有黑夜到来而停止。我军势弱,不能坐以待毙,而选择主动出击。“半卷”,为的是隐蔽突袭,偃旗息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也体现了我军的智慧。

“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引用典故,显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鼓声不起,主将誓死。

“声不起”三字,表面上写天气极寒,以至于鼓皮僵硬失去弹性;作者更是巧妙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战场的壮烈,以至于鼓声呜咽,泣不成声。这样理解更能表现我军将士的牺牲精神感天动地,撼人心魄。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奇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寸土必争,奋死抗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君”,不能一概解释成皇帝或朝廷,准确的应当是国家。对于李贺来说,“君”或许是“昏君”。李贺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被拒之于仕途之外,而置个人私怨于不顾,仍乃以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难能可贵。

一个体弱多病的李贺,不像岑参陆游等人一样有过沙场亲身经历,却能完全凭想象描绘出高于写生的战斗场景,叹为观止。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场面: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主题: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场面,赞颂了戍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难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站。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特色。

第6篇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其诗多以奇特的想象、浓重的色彩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奇绝、秾丽和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唐人的这类拟古诗,不属于七律,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所确认的方法可以是修辞手法、各种表现手法、字词、内容等)

第7篇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贺仅17岁。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

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5.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7、作者是又通过什么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景物描写。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8、能否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画面?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9、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

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11、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诗歌的后两联各用了一个典故,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从这首诗中找出作者利用的色彩,说说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小结: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诗歌是想像的果实。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①展开合理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②字数在150字左右。

秋高气爽,万木摇落,军中的号角声呜呜咽咽地响满天空。暮色中,刚经过白天酣战的沙场上,一片沉寂。有几只灰色的秃鹰在低低地盘旋,眼中射出贪婪之光。在尸身堆积如小丘的地方,半卷红旗斜倒着,一匹瘦马在主人徘徊不前,不时发出一声凄惨的嘶鸣。土地已被鲜血浸透,就像胭脂一般浓艳,在夕阳的掩映下,呈现出一片紫色。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可怜”句紧承上句,诗人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对牺牲的将军表示同情。但是,“犹是”一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在年轻的妻子的梦里,这些枯骨还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们并不知道丈夫早已献身疆场,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个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