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说课稿7篇 技术驱动,创新引领:优化信息技术说课稿

来源:个人简历站 1.22W

本篇文章主要围绕“信息技术说课稿”展开,详细介绍了该课题的内容与要点。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阐述,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实践中。文章力求简明扼要,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信息技术说课稿7篇 技术驱动,创新引领:优化信息技术说课稿

第1篇

1、教学内容:教材采用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本节课是第五章第二节第三小节中的内容,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将《视频信息的简单加工》作为一个课时教学。

能根据信息呈现要求,选择恰当的工具和方法进行视频信息加工,表达主题。

通过学习movie maker的基本使用,掌握加工视频信息的技能和方法。

体验采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进行视频信息加工、表达主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并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过程和作品进行评价。

通过对视频信息的剪辑、加工,培养学生对视频制作的兴趣,培养学生主流的审美观;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通过体验movie maker的使用,掌握视频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难点:体验视频信息加工过程,并能理解信息加工是为主题的表达服务;能正确评价作品。

1、学习基础: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文本、表格、图像、音频信息加工等的基本操作,对于视频信息也有了感官上的了解,但对视频信息加工技术接触较少。

2、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是视频信息加工过程较为复杂,真正让学生动手去完成一段视频的加工,学生不一定会积极完成。

本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学习和帮助学生学习”。给学生提供资源包(包括素材、任务帮助、学习导航),让学生自学,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启发诱导学生,根据完成任务情况进行点评,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精讲;一切教师活动,都为学生学服务,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播放即将上映《超级战舰》预告片,问同学们想不想看这部电影?为什么想看?有没有从技术的`角度看过视频?

设计意图:由于信息技术课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感兴趣的计算机在面前,有时候学生常常会自己玩自己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这里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并形成思考,为本节课难点如何让技术为表达主题服务、如何正确评价视频埋下伏笔。

通过教师讲解、发问,让学生了解必要的知识点:一般视频包含元素、制作视频一般流程、视频制作软件以及本节课学习软件。

设计意图:学习必要的视频加工知识;在讲解新知的时候紧扣难点,如视频中的元素或流程是不一定都包含的而是根据表达需求自主选取。

主要涉及视频导入、将素材添加到时间线、添加过渡效果、制作片头、导出电影。

任务二:林书豪精彩表现(制作林书豪投三分球的慢动作)。

主要涉及视频导入、将素材添加到时间线、剪裁(拆分)、特效制作、制作片头、导出电影。

设计意图:①通过把握实时讯息和学生兴趣选择素材、提出任务,有利于任务完成;

②充分考虑学生能力水平个体差异性,提出不同难度任务。先体验,让学生了解哪些自己会、哪些自己不会,提高演示时听讲的针对性。

演示任务二,并对通过自学反馈出来常见操作失误进行详细、有针对性的讲解。

完成自学过程中没有完成的任务,已经完成任务的同学可以提升视频品质,比如添加字幕等,并要求上传作品,鼓励学生讨论,协作。

在上传作品中找到有针对性的作品,可以是优秀的,可以使反面的,进行引导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完成学习导航中的评价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技术的价值,视频的加工不是为了加工而加工,而是让加工为表达主题服务。

(一)、教师作用的体现:时时刻刻都为学生服务,但不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存在;

(二)、对技术的思考:本节课全课主要都在体验过程和引导分析,我觉得高中的信息技术现在越来越不要求学生必须要对某项技术或软件掌握的很深入,所以我在上课时,总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在体验中认知。

信息技术说课稿7篇 技术驱动,创新引领:优化信息技术说课稿 第2张

第2篇

1、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这一社会现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情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学生在机房门口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表达方式;

培养能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辨析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以信息处理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运用信息的意识,体验信息从获取到运用的全过程,并在其中享受快乐;

养成在获取信息到运用信息的思维习惯,通过聆听、理解老师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听力;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的上机姿势矫正、上机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合理分配,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习惯。通过对信息的正确判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

(2)、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见的,也包括学生只要稍稍动脑就能马上反应过来的,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此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在情境中感悟,在解决问题中交流探索,在实践中内化、自悟。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体现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

创设情境,以境激趣----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一公司贴出招聘广告,广告上只有公司名称和该公司所需的聘用职位(仅限三人),其他的信息都没有,如果你是一名应聘者,你该如何处理呢?

目的:创设美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明确了任务,利用学生对虚拟生活情境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第一层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了解信息的普遍性和对不良信息的正确识别;

(1)相邻两个同学相互讨论,举手发言,你能在生活中发现获得信息的'途径吗?(交通标志、阅读等等)

(2)阅读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图片给出了哪些信息;

(3)投影一些图片: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等等,学生交流,反馈信息。(有的学生一眼就可看出,有的只要“学生“掂掂脚”就可以达到)

这一环节是课堂内容的中心部分,我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以前知识的迁移,来发散思维。真正体现信息的“无处不在”。

(2)讲一个小故事来激趣:“包不掉毛和毛掉不包”说明怎样去识别信息的好与坏。

(3)让学生自己搜索记忆,你知道哪些与此类似的事例;

本环节的安排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优劣之分,培养学生的辨析信息的能力。(借此告诉学生,天上不会掉馅饼)

第三层次:学生上网查找我们学校的主页(投影出上网的基本步骤和查找的关键字),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某些同学上机的操作姿势和不良习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做科学有效的控制;这一过程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选择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进行辅导。

分层次的教学的运用,使全体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突出了课堂的重点,分散了难点。特别是最后的上机操作,让学生过了一把瘾。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当一辆汽车突然从我身边驶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课后调查:无论通过什么合理的途径,了解一些社会上的通过误导信息来骗人的实例。要求讲出你获得该信息的途径。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体验信息的获得和信息的正确辨析,正是在辨析过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更大的兴趣,是我这堂课的最终目标。

本节课是一节不在机房上的纯理论课,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采用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概念,我觉得是本课教学中的关键。我设计了一个带学生去逛信息技术博览会的情境,通过体验区、学习区、活动感悟区、收获区、反馈练习区五大区的参观活动,将本课知识点融入其中。通过体验区“信息技术改变生活”视频的观看,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技术,体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未来生活变化,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通过学习区的参观学习,了解信息技术和信息的含义,通过活动感悟区的实验和游戏,让学生了解获取信息的方法、体会信息的特征。从上课的实际情况看,采用这样的教学流程是比较可行的,尤其小组回答问题大pk活动、电子白板的使用、学案的使用加强了与学生的互动,较好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同时这节课也让我意识到还有很多的不足:

第3篇

“信息及其特征”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1、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2、信息的含义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1) 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

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第4篇

教学内容为教科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2章《信息获取》第2节《因特网信息查找》的第2部分内容《搜索技巧》。《搜索技巧》共2个课时,本教学案例是第1个课时。

前一节主要学习了搜索引擎的分类及基本使用方法。本节旨在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的技巧和能力,使其成为每位学生在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本节是本章后两节《文件的下载》《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的基础。

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已经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日趋严密。情感趋于深刻稳定,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我所教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但根据开学之初所做的书面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按照“以强扶弱”的原则,把他们分成了15个左右的小组,每组4人,并指定了各组组长。在前几次上机课中,给学生操作的时间较多,对文件的共享和访问、word的使用等都有讲解和实践。特别是前两节课对网上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搜索引擎的分类及基本使用方法的学习,学生普遍掌握较好,为本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对比,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体验运用搜索技巧有效获取信息对于学习和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一)教学重点:关键词的提炼、多键词的使用、搜索条件的细化、强制搜索、常见逻辑命令的使用

搜索技巧包含的内容很多,但是所有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关键词的提炼,所以关键词的提炼就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关键词的提炼需要通过多关键词的使用、搜索条件的细化、常见的逻辑命令的使用、强制搜索、中英文结合搜索等技巧来支撑和实现,所以这几条也应作为重点内容,需要设计相应的任务让学生探究学习。而像养成良好有效的搜索习惯、向搜索高手求救、选择不同的搜索引擎、准确的关键词等技巧无须专门设计搜索任务,可蕴含在任务探究的活动中,教师应把握时机,适时灵活地提醒学生。

常见的逻辑命令,绝大多数学生在以前的搜索中都没有使用过,理解和运用起来有一定难度,故为本节的难点。为此,教学中单独设置了一个相应的探究任务。对于这个任务,仅仅让学生探究是不可取的,教师应先通过类比数学上集合之间的关系启迪学生思考、讲解并示范其用法,再让学生以先分解再综合的方式完成任务,以突破教学难点。

搜索技巧看似很简单,其实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教材上列出了搜索技巧的相关要点,没有提供详实的教学案例;这些知识(搜索技巧)间没有较高的系统性,但同时又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以及方法的多样性。另外,学生原有水平差异明显,已有一些搜索经验但存在着许多不科学而又自我盲目的成分。因此在设置活动时,我认为本课时(第1课时)不适合综合性的主题活动,那样容易忽略一些重点环节和方法,并且容易使学生沉迷于搜索内容本身,而不注意搜索技巧的运用、积累和总结,达不到预期目的。下一课时(第2课时)再设置相对综合的活动任务,巩固技巧的灵活运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设置了3个针对性强、有趣味性、贴近学生视野的小主题任务,每个任务分别突出一两个重点,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采用教师引导探究、螺旋式提高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同时紧紧围绕“技巧”这一中心点,强调对比,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比与互动让学生多维度、多视角地认识不同搜索技巧的不同效果,在对比中,突出技巧的灵活与多样,体现“搜索”的思想和方法。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并拓展课本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我设计了2个巩固提高任务和1个知识拓展任务,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同时也防止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必作任务后,去做与课堂无关的其他事情。

另外,根据学生爱玩和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了激励教学法。以用五星的个数来量化评价,星数越多,期末总评时加分越多。另外,根据整节课各个小组的综合表现,选出三个优胜组,利用课外时间给予他们一个小时的自由上机奖励。

用一道类似福尔摩斯探案的智力题(美国联邦调查局有这么一道招考题目:“一个人到朋友家吃饭,觉得味道怪怪的,就问朋友这餐吃的是什么肉?朋友说是企鹅肉,他沉思了一会儿,就着就号啕大哭自杀了。”为什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进而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基础知识。

先要求学生访问教师机下载学习记录表,在探究过程中填写,完成后提交。并告诉学生,老师会根据整节课各个小组的综合表现,选出三个优胜组,利用课外时间给予他们一个小时的自由上机奖励。

2.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防止个别学生滥竽充数

1.[必作任务一]即完成“新课导入”提到的智力题(7分钟)

设计意图:关键词的提炼、多关键词的使用、搜索条件的细化

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搜索,比比哪组先找到答案,教师巡视指导,并注意收集学生所用关键词。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对搜索技巧有一定的认识后,展示几组学生方案,进而提供教师方案,加以对比分析(选择的关键词有何不同、为什么要那样选择、不同的关键词对搜索效率有何影响)。

[选作任务一]微软公司招聘时,曾有一道著名的题目: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试试你能搜索到多少种不同的答案。

2.[必作任务二]一天,丁磊同学在电视上看到了对汪国真诗歌的介绍,其中一首他格外喜欢,但他没有注意到诗名,也记不清具体的内容,只是对其中的那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记忆犹新。你能帮他找到整首诗吗?(6分钟)

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教师巡视各组,然后请一组完成较好的学生代表演示搜索过程,边演示边讲解思路,教师适时补充指正,其他学生观察对比,反思不足。

[选作任务二]用同一个搜索引擎,关键词分别是:美丽的海南岛和"美丽的海南岛",得到的网页数量相同吗?如果不同,你觉得哪个更多?为什么?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3.[必作任务三]李琳想搜索一些关于韩国电影的网页,但只对故事片或者喜剧片感兴趣,不希望恐怖片出现,你能替她想一种快捷有效的办法吗?(9分钟)

这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先启迪学生思考,再讲解并演示“and、or、not ”或“+、|、-”的用法(结合数学上集合的关系);然后建议学生把该任务分解成3个小任务,分别完成后,再综合起来完成本任务。

1.对于还未完成必作任务的学生,教师及小组给予指导帮助;

2.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引导他们完成拓展任务。

[拓展任务]查找介绍“搜索技巧”的网站,看看还有哪些好用的技巧,相互交流探讨,并通过实践,进一步拓展与提高自身的搜索水平。

3、学习评价和建议(结合教学目标和各班学生具体情况给出针对性建议)

评价标准:用五星的个数来量化评价。星数越多,期末总评时加分越多。

整堂课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小组探究和自主实践完成必作探究任务,有1/3左右的学生完成了部分选作题目,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师生间的互动也比较愉快,课堂气氛活跃。

1、在深入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大胆对教材进行建设,以针对性强、有层递性、贴近学生视野的小任务探究活动的形式,引导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2、整个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而展开,并通过几个小的任务分散了教学的重点;并以先分解再综合等方式逐步突破教学难点。

3、以完成必作任务和选作任务、并填写学习记录表的方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挑战,实现分层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并较好地避免了学生沉迷于搜索内容本身,而不注意搜索技巧的运用、积累和总结。

4、教学引入比较有趣,以及奖励机制的应用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

5、整个探究活动都贯穿了技巧的对比,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比,突出技巧的灵活与多样,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搜索技巧的不同效果,反思自己的不足。

另外,还有极少数同学未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对于这部分学生,应适当削减一些题目,并多给予指导;还可利用课外时间让其自主上机操作练习。同时,在下一课时的综合任务里,应该设置一些生活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如何防止电脑中毒”、“交通路线”等,让学生通过网络加以解决,培养他们把知识用到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能力。

第5篇

1、素材准备:把"李平"和"练习"文件夹提前发送到学生机的桌面上;

3、通过听"李平"文件夹中的声音文件,检查耳机情况。

李平同学非常喜欢朱自清的名篇《春》,于是在课外录制了前两段,分别命名为"春1"和"春2"。后来,她想把"春1"和"春2"合并成"春3",以"春之声"作为背景音乐,编辑成配乐朗诵。你愿意帮助李平完成这项操作吗?怎样操作呢?这正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3节数字化声音编辑》,不但能够很好的帮助李平,还可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标是成功的前提条件。我们先看看本节的学习目标?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我们帮李平完成第一项操作,进行"录音剪接"。学而知困,请大家完成"自主学习:请大家参照课本15页上面的‘录音剪接'的三个步骤,通过自主学习帮李平把‘春1'和‘春2'按顺序合成一个声音文件,并以‘春3'进行保存。"

(1)学生自学的时候,自己巡回指导,强调一定要认真看操作步骤,留心查看学生操作中的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

(2)找一生到教师机上演示(哪位同学愿意到教师机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让我们共同学习,好吗?也是锻炼勇气与表达能力的机会。)

①我们在插入文件的时候,一定要把"滑块"准确定位后,再进行插入文件,并且文件是插入到滑块的后面。在这里"用‘录音机'程序打开‘春1'后",将滑块移动到最后,也就是第一段的结束处,再插入"春2",才能帮李平按顺序剪接;

②如何保存"春3",使用"文件"菜单中的"另存为"选项进行保存。如果选择"保存"菜单的话,将会......对!将"春1"替换。我们编辑多媒体时,应当养成保留原素材的习惯,以备再用。

另外,如果滑块没移到正确位置就插入了"春2",未保存之前有补救措施,就是......还记得学习"word"时,出现误操作时可以用"撤消"按钮,录音机也有类似的功能,那就是用"文件"菜单中的"还原"选项。

录音机不只可以合成两个声音文件,还可以合成两个以上的声音文件,简单易学。

(4)好!下面用1分钟的时间继续完成刚才的任务,并且注意观察"‘春3'的播放长度和‘春1'、‘春2'的播放长度的关系"。组长要尽职尽责啊。要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学会,才能更好地学习下面的内容。

出示问题:"春3"的播放长度和"春1"、"春2"的播放长度有什么关系?

建立好"春3"的请举手!我们知道,好的音乐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同时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接下来,我们帮李平合成配乐朗诵,即学习"混合声音",请完成"自主学习2:请大家参照课本15页中间的‘混合声音'的三个步骤,自主完成给‘春3'加上背景音乐‘春之声'。 "

(1)学生自学的时候,自己巡回指导,强调一定要认真看操作步骤,留心查看学生操作中的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

强调:"春之声"给"春3"做背景音乐,混合好了再保存。

(2)找一生到教师机上演示(哪位同学愿意到教师机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让我们共同学习,好吗?也是锻炼勇气与表达能力的机会。)

①正确定位滑块的位置后,再进入声音混合,朗诵与音乐混合协调;

我们已经帮李平加上背景音乐了,大家在欣赏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

对!把多余的音乐部分去掉,让背景音乐和朗读声音同时结束。怎样去掉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个内容"去掉不需要的声音"。

(1)大家要不要根据课本15页下面和16页上面的三个步骤,先试试?完成"自主学习3"。

强调:我们在删除的时候,还是要正确定位滑块的位置,而且录音机无法直接删除中间的部分,只有较专业的录音软件才能实现这项功能。

(3)好!下面再用1分钟的时间完成刚才的任务,小老师要尽职尽责啊。争取所有同学都能完成任务。

师生共同讨论,利用合并,可将同一首背景音乐重复播放,再将多余的删除。

同学们,小小的录音机还有一些优化效果呢?想知道吗?那下面我们再帮李平的配乐朗诵加上适合的效果,感受声音的变化。请完成"自主学习4:请大家参照课本16页中下部的‘混合声音'的三个步骤添加优化效果,可以先尝试收听不同的效果,然后再选择的播放效果,并进行保存。"

(1)学生自学的时候,自己巡回指导,强调一定要认真看操作步骤,留心查看学生操作中的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很圆满的帮李平完成了任务,她知道了肯定会特别高兴。

大家学得很好,哪些同学愿意把"春3"进行展示,请举手!(在教师机上展示两个同学的"春3"。)

(1)剪接古诗"春江晚景"(将题目+分开的四句进行合成)。

将歌曲大串烧进行分解,编辑成三个独立的声音文件。

第6篇

引导学生回顾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的知识问:如果一台计算机没有安装操作系统能启动吗?此时计算机无法启动,会出现找不到系统盘

那么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起什么作用呢?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大管家,它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的各个部件,使它们协调一致地工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系统软件。一台计算机只有安装了操作系统才能正常工作。

1.安装应用软件要求学生完成安装“傲游(maxthon)浏览器”软件的实践操作,安装过程中,教师重点讲解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化解难点知识。安装完成后,引导学生到“c:programfiles”目录下查看计算机所安装的应用软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安装应用软件的理解。

①明确任务思考:如何卸载应用软件,以释放占用的磁盘空间。

②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展示教材上的两种方法:使用软件自带的.卸载程序或使用winxp的“添加/删除程序”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使用以上两种方法将“傲游(maxthon)浏览器”30软件卸载。(可进行小组比赛)

问:如何清除删除操作中产生的大量临时文件和碎片?如何释放磁盘空间,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单击“开始”按钮,执行“程序→附件→系统工具→磁盘清理”卸载软件也是在释放磁盘空间。教师演示,实践操作。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磁盘清理操作,突破重点和难点;学生对自己的计算机进行磁盘清理,巩固所学的知识。课堂小结:请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留下实践思考题:除了课堂所讲的两种卸载软件的方法,同学们还有什么方法能卸载软件?

课堂练习:我们除了可以在网络上下载游戏软件外,还可以下载很多免费的工具软件。请大家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在“华军软件园”()下载“影音风暴”软件,并安装。

网络上的软件资源有试用的和免费的,作为学生要抵制、不使用盗版软件。

第7篇

?我让飞机上蓝天》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七课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从三年级上学期就开始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对画图已有一定的认识和基础。本课内容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画图程序里的移动和复制技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画图”软件里的两种常用技巧——移动和复制,学会正确处理图形。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图形的移动和复制技巧,以简便作图的过程体现计算机作图与普通作图的不同之处;其中图形的透明与不透明处理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课堂中我采用的教法有“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评价激励法”。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我采用了主体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设置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新知识学习后,我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课堂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流程:

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来导入新课,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最佳的教学方式。本着这种教育理念,我是这样来导入的:鸟王国里正在举行狂欢会,同学们想去参加吗?那我们就赶快出发吧!接着播放一段动画《快乐舞曲》,并跟学生一起跳动起来,让学生融入在欢快的乐曲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舞会现场。然后,出示小鸟的图片。图上的小鸟正合着乐曲跳着欢快的舞蹈,多美啊!这时,一位同学提出问题:“树上怎么还有两只小鸟没有飞起来了?”同学们开始议论起来:“可能是它们受伤了。”“可能是觉得伙伴儿太少,没意思!”还有同学说:“它们想邀请森林里更多的小鸟都来参加它们的舞会。”我赶紧提议:“我们一起去帮帮它们吧!”(学生说出很多方法,我对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的热情给予表扬),并从学生的回答中,着重肯定了两种办法:一是让树上的小鸟飞起来(图形的移动);二是增加几只小鸟(图形的复制)。接着,我便运用这样的导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学们想让今天的舞会更热闹、更精彩吗?那就赶快去学会图形的移动和复制这两个本领吧!”

设计理念:以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着手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为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学们有了想让舞会更狂欢的急切心情,有了强烈的学习的欲望,我立即打开“小鸟”的图片,让学生想办法使树上的小鸟飞起来,也就是移动小鸟。同学们很快投入到学习探究中。然后通过自己反复探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掌握了图形移动的操作要领。接下来,我请一位同学到台前演示,并进行讲解,学生通过看同伴的操作,听他的讲解,结合自己的操作,很快掌握了图形移动的技能。树上的小鸟也飞起来了,同学们看到自己设计的小鸟飞起来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啊!

提示学生:“通过刚才大家的探究活动,我们让树上的小鸟飞起来了,要想让更多的小鸟都来参加舞会,该怎么办了?”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有几位电脑基础较好的同学说出了“复制”的办法,我肯定了他们的说法,便要求学生去探究复制的方法。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提示他们可以打开老师提供的帮助文件,寻找复制的方法,还可以互相讨论。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经过一番尝试,掌握了复制的方法。这时,有几个同学在操作中提出:“为什么我复制的小鸟总放不到我想放的位置了?”看到同学们疑惑的眼神,我知道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图形的透明和不透明处理方法。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此时,我便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示范操作给学生看,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直观演示,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在巡视的过程中,我看到学生在复制小鸟时比较慢,就提示他们,在帮助里找找有没有提高复制速度的技巧。很快,他们就从帮助中找到了方法,快速复制了很多的小鸟。

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图形的移动与复制技能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组比赛活动《看谁的青蛙最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从素材图片里找到小青蛙的图片,运用所学的方法,把一只小青蛙变成很多只青蛙。同学们看到自己设计的青蛙唱着欢快的歌儿,高兴极了

本着注重学生亲历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同时,我也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对难点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少走弯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速掌握操作技能。

学习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综合的创造性应用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于是,我让学生打开画图程序中的素材图片,小组合作,想办法把素材中的一架飞机复制成多架飞机,并让这些飞机飞上蓝天。这就要求学生用到前面学习的移动与复制技能。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就有一种动手创作、展示表现的欲望。于是,我赶紧让他们创作出一幅简单的绘画作品,学生作品成型后,引导他们从技法的运用、构图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采用个人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展开评价。较好的作品在全班欣赏。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要说出好在哪里。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力求的目标。

在本课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重温了那段动画《快乐舞曲》,并让学生随着音乐和小鸟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并适时鼓励他们:只要勤学善思,也会做出这么漂亮的动画!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的熏陶,又激励了学生努力学习。

设计理念:与本课开始相呼应,让学生再次感受奇妙的动画世界,同时培养学生从小就要有崇高的追求、远大的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发奋学习。

注重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学会了独立思考,又掌握了学习知识。

教师让位,学生自主。将充分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只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课堂中注意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他们就会自主地去学习,因此,达到了预期目标。当然,在今后课堂教学中,如何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如何促进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与提高是我今后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