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1吨有多重》教案5篇 "探索物体质量: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吨有多重》"

来源:个人简历站 2.61W

本教案是针对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的《1吨有多重》章节而设计的。通过本教案,学生将学会如何理解吨的概念和计算吨的重量,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1吨有多重》教案5篇

第1篇

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较大的重量单位。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上述“吨的认识”教学片断中,当学生主动感悟出1吨有多重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你觉得怎样?绝大部分学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动”。但有一个男孩说:“我想我能”,面对这件预先没有料到的“意外事件” 。我让那个“固执已见”的学生来背班上最重的同学并说感受,进一步引导,如果20个这样身材的同学大约重1吨,让你去背,你觉得怎样?这男孩的回答是: “肯定把我压扁”。并难为情地说:“老师, 1吨的大米我想我应该是搬不动的,太重了”。这男孩在体验中被说服了。

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

“吨的认识”是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六单元的知识。教学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课前的反思,我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验环节。

环节一:我从食堂借来了2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拎一拎、说一说。弱小的女同学几乎拎不起来,她们直喊太沉了;力气大些的男生们虽然拎离了地面,但也坚持不了20秒。他们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还红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顺势利导,“才小小的一桶2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这样,要是50桶这样的色拉油,你估计我们班谁能拎的动?你们知道多重吗?”学生纷纷表示,50桶这样的色拉油1个人不可能拎的动。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板书着:一桶20千克 50桶( )千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1000千克就是1吨。

环节二: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25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25千克的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 )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重量是一吨。

教学完后,我注意到这两个环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通过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环节一上,有些力气小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20千克的重量,而且环节一的20千克与环节二的25千克差别不大,有重复之感,很难说学生的体验有多明显。我想,环节一如果改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准备几瓶这样的色拉油,让学生两手拎一拎,看看各种学生拎起的不同瓶数后,再引入多少瓶这样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时,效果会更好。而且,这样的处理后环节一和环节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1吨有多重》教案5篇

第2篇

?1吨有多重》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的知识。教学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教材上也只是借用3头350千克的牛、10桶100千克重的油、20袋50千克的面粉加以说明。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以上的反思,我设计了背一背这一体验环节。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25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25千克的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 )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重量是一吨。

教学完后,我注意到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通过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较大的重量单位。教学这一课时,我从学生身边事物入手初步感知1吨有多重,比如实际提一桶重20千克的水,再想象一下50桶这样的水会有多重,会是怎样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得出1吨=1千克。进而解决小动物们过桥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设计的教学内容太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很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学生的感悟还不够深刻,还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1、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实行弹性教学,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练习课上加以延伸。尤其利用体重表找出体重大约1吨的同学们的环节,应多找几组同学,使学生充分感知。

关于质量单位吨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通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很快地把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并且产生了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去探究身边以往不太关注的事物,把“吨”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交流,构建自己关于吨的新知。在教学中,吨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空间想像不是很具体,如果在教学中能通过多种手段来尽可能地感知质量单位吨会更好一些。

首先创设情境,利用故事导入,猜测大象的体重;然后计算周围熟悉物体的质量;最后来称大象体重。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学得有兴趣,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关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去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个人都离不开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吨到底有多重呢?如何让学生感受到1吨的重量呢?在课前,我先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粮油店观察米店的摆放,记录那里一袋米、一筒面、一袋面粉等的重量,然后一个一个的测量学生的体重。学生将自己的体重也记录在自己的作业本上。最后我跟老板商量让孩子们提提20千克1袋的米。孩子们回到教室叽叽喳喳的议论着谁谁重些、轻些;谁有力气等等。很显然,大家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很感兴趣。

乘着学生高兴,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全班30人,一共有多重呢?学生立刻说:这么多怎么算啊?我说:我们不是学过估算吗?大家可以估计一下啊。“哦。这就快了。”班上几个小机灵连忙问旁边的同学体重是多少,有的说“26千克”, 有的说“25千克” ,有的说“30千克” ,有的说“22千克” ,有的说“32千克”等等。于是,大家又议论了一番,觉得大家的体重在25千克上下,就用25乘以30,大约是750千克。我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学生觉得很奇怪,这样一个得数有什么用呢?我又在750千克旁边写了1000千克。我让学生比较者两个数的大小,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可是,这些似乎和吨没关系啊。我呢还是慢慢的卖关子。我问:如果1个学生是25千克,这样体重的学生要多少个才是1000千克呢?几个超前学习乘除计算的孩子抢着说“40个”。其余学生说“这么多呀。”“好重啊!”“真的很重吗?同桌互相背背看。”学生通过背体验到几十千克都比较重。这时,我让学生说说刚才记录的粮油的重量,同时想想1000千克米(一袋装20千克)有多少袋? 1筒面500克,1000千克面有多少筒呢?如果要一次运走2000筒的面,选择什么运输工具呢?问题一个比一个难,但是学生们丝毫不害怕,他们兴致勃勃的讨论着。最后大家一致认为1000千克的面要用面拖才能一次运完。这时,我告诉学生:1000千克就是1吨。吨是生活中重的物品的质量单位。比如沙、水泥等的重量都用到吨。在动物中,大象、鲸的体重也是用吨来计量的。

至此,学生对于“吨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快乐的进行着。因此,选择合适的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角度,就算是很抽象的事物也能让学生豁然开朗的。这也就是教学的艺术吧。

第3篇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21页、22页“1吨有多重” “练一练”

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过程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快乐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课件出示大象的图片。猜一猜这头大象有多重?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有的同学都会用“吨”来表示大象体重了,真了不起,这节课我们一道来学习“1吨有多重”板书课题。

对于这个问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想弄明白的问题)

学生猜这桶水的重量(猜后,教师出示精确的重量:20千克)。

50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生独立计算后指名回答并板书:1000千克)

2、算一算:小组合作,看图互相说一说多少物体的质量合起来是1吨。

3头水牛约重1050千克,约1吨;10桶油约重1000千克,是1吨;

20袋面粉重1000千克,是1吨;40人约重1000千克,约1吨。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

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之后,教师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小结:通过刚才的整理,你知道这三个质量单位哪个最重?哪个最轻?

小明体重35( ) 码头停泊的货轮能载货10( )。

早晨,我喝了一杯150吨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卡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驶而过,把我吓了一跳!

有5台机器的重量分别是700千克、800千克、900千克、800千克、400千克,如果要用一辆载重量是2吨的卡车来运,可以怎么装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吨” 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分小组提桶装矿泉水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其重要的学习方式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举一举、理一理等方式逐步感受1吨的重量。同时,在各环节中,我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中,都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同时国外(诸如: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将解决问题列为重要目标。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为了不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练习阶段,特别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第4篇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千克、吨这三个重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探索教学。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第一个环节: 教学1吨有多重, 特别是"1吨"的现实意义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纯粹记忆1吨的概念是无意义的。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一个学生乐于参与,容易参与的活动。全体学生在经历了470克——1千克200克千克——5千克——10千克(1吨)的感受过程(很轻——轻——重——很重)。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从游戏中感受。通过用吨作单位的物品的展示和为什么不能带这样的物品到现场的提问,以及与带来的物品比较初步感受到用"吨"作单位的物体是很重,很大的。

第二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作业《一吨有多重》在合作者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三个环节:小组汇报合作结果,让学生用准确、完整的语言来汇报小组推算的过程。用课件出示给学生从视觉上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推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师:我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准备了四样物品,分别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个篮球、一个铅球。它们的重分别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谁能来拎一拎,猜一猜给他们找出对应是物品。

师:那么一吨有多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一吨有多重?》(出示课题)

师:老师这里有四样物品,请同学们选择一样物品的重量进行推算,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物品的重量大约是一吨,也就是1000千克。并在课堂上完成这张 实践作业。

师:办法总比困难多,想一想怎样把它变成容易算的?哪个小组愿意来挑战困难?

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上前大声阅读并逐一解释要求

生1:10千克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2:2个5千克时10千克,20个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个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吨。

生3: 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个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个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个1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4:470克约是500克2个500克是1千克,20个500克是10千克,200个500克是100千克,20xx个500克就是1000千克。

师:出示课件动画演示如果老师把20个篮球装一筐,能装多少筐呢?

师: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吨的重量,在生活中还有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

第5篇

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过程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快乐。

⑴电脑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一箱苹果的质量是10千克。一付哑铃的质量是5千克。一袋大米的质量是100千克。一头牛的质量是500千克。

⑷现在你知道了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吨了吗?请闭眼想一想。

2、探究吨、千克、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⑴同学们,生活中你是否观察到用吨作计量单位的例子。

⑵我们一道来看看生活中的这些例子。逐一出示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学生通过看图观察、估算、互相说等活动感知1吨有多重。

1、小淘气想请同学们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快乐吗!还有什么想弄明白的问题吗?下一节可我们再继续研究。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