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教案共5篇 "抒发情感之诗——诗歌创作与欣赏教案"

来源:个人简历站 2.71W

这是一份包含《诗》教学指导和教案的资源共享文章。《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点之一。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这份教案共享,为学生提供更科学的阅读指导和学习建议,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诗》的教案共5篇

第1篇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1.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我们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来看一段动画片《木兰》的视频。(播放)介绍:这段表演截取自好莱坞卡通片《花木兰》。你们看到木兰说着英文是不是感到有些违和呢?花木兰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在国际上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关于木兰的长诗《木兰诗》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2.用ppt展示本文生词“唧唧、机杼、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朔气、旧时裳、理云鬓”

(起:1-3段---替父从军;承:第4段---征战沙场;转:5-6段---辞官还乡;合:第四段---故事结局)

学生对故事已有了全局上的把握,本文故事是围绕人物展开,分析出人物的特色,故事的关键就把握住了。教师将下列问题用ppt出示,请学生默读,然后教师点名回答。

1.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木兰有什么担忧?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家里没有男丁,父亲要去充军。木兰对长辈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勇敢果断的性格。)

(身为女子,战场上奋勇杀敌,巾帼不让须眉。表现出木兰勇敢无畏爱国的英雄气概)

(木兰请求辞官还乡,说明木兰不慕名利,情系故乡,热爱和平生活;同行十二年,战友未发现木兰是女子,说明木兰谨慎小心又机智。)

(木兰是一位深爱家人,热爱和平生活,同时又英勇果敢,谨慎机制,不慕名利又爱国的女性。)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长诗,既然是诗,就同样有很多诗的特点,诗歌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修辞,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文本找找看,本文中都包含哪些修辞?

对比阅读《陌上桑》,结合修辞分析两篇文章所展现的主角的品质精神。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修辞,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习作,内容自定,要求用到文中提到的所有修辞。注意语言表述行文条理,逻辑清晰。

《诗》的教案共5篇

第2篇

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怀古咏史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了解《题乌江亭》中的人生哲理。

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怀古咏史诗歌的鉴赏方法。

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问1: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人最喜欢回忆过去?为什么?——晚年。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问2:一个朝代呢?而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唐武宗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的情状,来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秋季过了一半(指农历八月),金河地区胡人的弓弦拉开了,大雁在云天外惊飞,四散哀逃。明朗的月光照着高擎着的仙掌,大雁南飞的孤影在长安上空飘过,灯光暗淡的长门冷宫那边传来几声大雁的鸣叫。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在金河一带,明春你们这些雁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飞回故乡。不要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水草丰美,菰米和莓苔尽可作为食物。

(1)“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可诗中却用“惊”“哀”来形容雁儿,为什么?

明确: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哀”,写出大雁群飞无序之状和叫声凄惨。

(2)“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这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有什么作用?

明确:颔联想象雁失群后南飞到长安的情形。“仙掌”、“长门”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3)“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明确:a.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b.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

(4)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明确: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惊飞”“四散哀”“须知”“岂逐”可以看出,作者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对它们发出了劝慰和嘱咐。其实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与其说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更象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与嘱咐。

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却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人民看作四散的早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3)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4)写作技巧?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这三首七绝。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骊山顶上,众多的宫殿门依次打开了。一名专使快马飞驰而来,身后扬起一片尘土,于是宫内的妃子笑了,没有人知道那是专使运来了荔枝。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这里暗用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明确: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对贵妃宠溺之深。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5、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讽刺。最终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写作手法,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讽刺。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播放视频《乌江泪》,询问这首歌唱的是哪个历史人物?(项羽)。项羽经历过大小七十余战,最后落得个四面楚歌,垓下之围,自刎乌江的结局。对于项羽的自杀,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那么,杜牧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杜牧的诗歌《题乌江亭》。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唐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1、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明确:不是英雄所为。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如果卷土重来,说不定还可以成功。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

明确: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3、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比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中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王安石《乌江亭》中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结合课后练习三)。

a、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b、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释)。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而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第3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3、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5、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6、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拟用问题导入: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

故事本身的叙述,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①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②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等。

⑴ “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⑵ “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⑶ “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响亮。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例句:该国及原文_已经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担心他们可能采取报复行动。

例句:这一切似乎相当合理,又饱含希望,然而,今年的变化却更加扑朔迷离。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第一部分(①-③):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并做好准备,踏上征途。

第三部分(⑤、⑥):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⑦)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叹息声响了又响,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这个女子的叹息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木兰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卷卷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出征。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希望驰骋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了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阁楼的门,坐一坐西阁楼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美丽衣裳。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都很吃惊:同行这么多年,竟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第4篇

1、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以及意境与作者的阅历、情趣、心境的关系。

2、通过阅读、比较、分析,了解意与境二者的关系。

说明:要读懂诗歌,首先应该从意境入手,从诗歌所选择的意象出发,去探究诗歌所蕴涵

的深层含义。而意境的表现又与作家的阅历、情趣和心境等因素密不可分,所以,学习、评价

和鉴赏诗歌必须要做到“知人论世”,要考察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志趣,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反复比较、分析,掌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最后做出对诗歌意境的品析

和评价。比如,“松”、“菊”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在学习这两首诗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对这两

个意象的分析,联系作者的创作情况,才能正确理解它在诗歌中的涵义。

2、通过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情趣、遭遇等因素,准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在诗歌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说明:王国维认为意境分为“写境”和“造境”两个层次,写境是表现的是生活真实,造境表现的是艺术真实。无论是写境还是造境,从诗歌生成的角度看,它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主观印象的外化,都打上了作者深深的印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作者的身份、家庭、经历、个性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作一番考察和了解,然后,结合诗歌中一些典故知识形成对诗歌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从而把握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导入新课①让学生说说“松”在日常生活中的外形特征,以及松树的象征意义,从而导入新课学习。

②回顾初中课文《桃花源记》的创作风格,导入陶渊明饮酒诗的学习。①学生发言,说出松树的特征,比如一年常青,枝干笔直,亭亭如盖等。

②通过对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回顾,了解陶渊明向往自由,厌恶世俗的.思想。①了解松树的特征,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到松树的象征意义,对左思诗歌的创作意图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

从整体上把握全诗①通过阅读,思考全诗的主要写作手法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全诗采用对比的写法(如松与苗、世胄与英俊、金张与冯公)揭露和抨击了门阀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对人才的压抑。

(提示)整首诗是比较典型的田园风格,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归隐田园后的舒适心情。①参照课文注解,通过自读、个别朗读、齐读的形式,初步形成观点,回答问题。②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通过课文里的注释,学生讨论以及对陶渊明创作风格的了解,形成观点。①写作手法是品析诗歌的一把钥匙,而且对比的写作方法,学生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理解创作手法的基础上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水到渠成了。

②通过诗歌中出现的情境,可以比较容易的理解这首诗歌的风格,也能领会到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即情感。

意境的把握①松树在这首诗歌中有何特征?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找出诗歌中能体现作者超脱尘世、悠闲自得心情的词句,进一步领会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①在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

发言:说出作者归隐后的心境。①本部分是两首诗歌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②在学生反复的阅读过程中思考和发言,既能够让学生形成对诗歌的正确分析和理解,也能够比较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抒情方式的探究①左思诗歌中以松为抒情的意象,分析这一意象与作者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所体现出的“无我之境”的分析。思考、发言。这一部分是属于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布置作业朗读、背诵两首诗歌。朗读、背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诗歌的意境。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这两首诗歌的学习都可以从时代背景出发,通过介绍作者的身世、经历、个性和情趣入手去阅读、赏析。选择一个切合的角度展开教学,比如《咏史》诗可以从写作特点入手,先理解诗句的含义,再探讨诗歌意境。《饮酒》诗则可以从“此中有真意”这一诗句的研读为切入点,先理解“此”所指代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些内容所表现的“意”在何处。

1、从“意”与“境”的关系这个角度,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2、联系《饮酒》诗的意境,体会下列诗句的含义,并回答问题。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画面与前两句诗所表现的志趣是怎样和谐地统一起来的?

3、请举出你所看到的有关“松”的、诗歌或绘画作品,比较、分析与左思笔下的“松”的异同。

第5篇

冰心(1900-),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以及翻译家。

?冰心诗三首》前两首选自《繁星》,后一首选自《春水》。三首诗意蕴隽永,饱含着鼓励青年奋发向上,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珍惜青春等思想,风格独特。《成功的花》中,诗人用明艳来比喻事业的成功;将现时与当初对比,用鲜明的意象表达了一个抽象的道理:奋斗者和牺牲者伟大的。在《嫩绿的芽儿》中,作者运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要奋发努力,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与牺牲。在《青年人》中,作者把青年人的生命史比喻成一部未完成的书稿,劝勉、告诫青年人要珍惜时间,写好生命中的每一页书稿。三首诗短小精悍,不追求韵律,用极其散文化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道理,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构思精巧。语言清新淡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读这三首诗,有如:在炎夏永长的中午,在绿荫如盖、芳草油油的地上,卧听那山谷中琮和碎玉的清溪,安闲的和平的节奏。

漂亮的花,人们都只是惊叹、羡慕她开花时的美丽,并没有意识到它还在芽儿的时候,经历了多少艰苦的奋斗和巨大的牺牲。

明艳就是指色彩鲜明、艳丽。明艳一词,形象生动地说明、突出了花的成功; 而惊羡一词用在这里比羡慕多了一层惊叹的意思,从而又更衬托出成功之花的明艳。不管是艳丽的鲜花还是其他成果,待到她亮出成功时,确实是令人羡慕的、欣赏的,但她背后的艰辛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呢?作者用惊叹号抒发了她对人们仅仅懂得惊叹、羡慕别人的成功,而看不到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感慨。

然而一词承接了只字,自然地转折,开启了后面的思维:追溯成功的历程。花之所以成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她还在小芽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努力奋斗了,到成为今天的明艳的花儿,一路上浸透了辛酸乃至痛苦的无尽泪水,撒遍了鲜红的血泪,甚至付出了牺牲的代价。一句话,成功的花是血与泪滋润的结晶,是奋斗与牺牲孕育的蓓蕾。只有经历这样的一种洗礼,才会有花现时的明艳,花的成功。作者将现时与当初对比,将奋斗、牺牲与成功关联,泪泉、血泪与明艳关联,更加突出了花的成功之不易。

这首诗,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意旨:不要只惊羡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多少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而且给我们以启示:花的成功尚且如此,那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与发展,不也都是如此吗?从而使人领悟到奋斗者与牺牲者的伟大。

这是一个独立的意思,如果拆开便不知所云了。嫩绿显示了芽儿的健壮、活力与朝气,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嫩绿的芽儿有着儿童般的天真无邪,对青年说,发展你自己。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人一样也需要学习与提高,来发展自己,使自己成才。植物发展由芽儿长成花儿,那么,人呢?

同样是一个独立的意思。淡白说明了花的朴素无华,纯洁,不追求华丽的外表。植物用花儿来装点这个世界,不孤芳自赏。人呢?在发展了自己的基础上,应当来为社会做贡献。这里作者的意思又进了一层。

用深红来修饰果儿,象征着果儿的成熟、丰硕和甜蜜。经历了芽儿、花儿的积累、成长,成了深红的果实,这时就要奉献给人类了。如果没有奉献,这些果实有什么用呢?青年人呢?也应该懂得奉献自己,甚至要有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人生才显得更完美,更充实。

这首诗中的每一节都可以独立成为一首诗,意思也相当完整,但从思想境界、艺术造诣上讲,它们又意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使意脉得以贯通。芽儿花儿果儿的排列顺序,暗指果树从抽芽发展、开花让人们欣赏到将结果奉献于人类的过程,这一过程正好对应了青年的人生过程。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当芽变成花时,不要孤芳自赏,而是要美化自然,正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为社会作贡献。最后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以牺牲精神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使人生更辉煌。全诗正是这样,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从而告诫青年人,包括作者自己,要发奋图强,不断充实、提高和发展自己,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诗中运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展示了一个纯洁的心灵和现实的世界。同时,也讴歌了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嫩绿的芽儿的时候、淡白的花儿的时候、深红的果儿的时候,组合起来正是整个纯洁的人生。这样的一种纯洁的人生,赋予了作者笔下的语言以诗意,使其散文诗化,而从此不再是散文,只能以诗来解读。也正因为这样,作者才能将这些本来就难以组织起来的话语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说,是她的纯洁的心灵给世界、给语言带来了一种独特的体系,一种一般人及粗俗的语言所不可能具有的体系。

②本诗选自《春水》,诗集的大部分可以说是青年人写给青年人读的诗,具有自勉和互勉的性质。这首诗也不例外。

这是作者表达的一个完整的意思。在这里,诗人设置了几个悬念:是谁来描写?是青年人!描写什么?很明显,就是描写自己,也就是自己的人生。怎样描写?珍重的描写!珍重意在突出了重要性。罢字体现了作者对青年人的一种希望与寄托,也是一种奉劝。

②时间正无情地翻动着人生的书页。青年人,请你尽快拿起笔来,描写自己的青春吧!

上一个意思巧妙地设置的几个悬念,在这个意思里得到了形象的回答。原来,诗人把青年人的人生比喻成一部未完成的书稿,时间就成了这部书的翻动人,它一天天的翻动着书页,青年人的`生命也就这样一天天的度过。如果不抓紧时间,珍重的描写,你将会虚度青春,碌碌无为,浪费生命。正字突出了时间飞逝,而诗末的感叹号也加强了劝诫青年人珍惜时间,切莫虚度光阴的郑重之情。诗人在上一个意思首先讲出了道理,而通过第二个意思又很自然的进行说明补充。无论从句式,从语序,从词语本身的意义来讲,这首诗都是极为散文化的,但通过诗人独特的感受与思维,把原本无法组织的话语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冰心这三首诗,充分体现了〈繁星〉、〈春水〉的艺术特色,把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与体验用小诗体的形式予以表达。诗歌短小精悍,不追求韵律,在随意的发挥中蕴涵着朴素的哲理。作者善于将刹那间飞驰而过的感受与思想,用亲切的语调、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想象构筑出来,奏成美丽的诗章。语言自然清丽,如出水芙蓉。格调淡雅隽永,似微风拂面。对此,曾经有人写诗说〈繁星〉〈春水〉:像在燥热、荒凉的沙漠中旅行,失望和郁闷围困着我的心神,忽地有一阵冷冰冰的微风拂面,绿草丛处,寻到一泓未涸的甘泉。

(1)、冰心,原名 ,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 、 。著有诗集《 》、《 》。

①、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 。

的花儿,和青年说: 你自己! 的果儿,和青年说: 你自己!

a、有感情地朗读《成功的花》一诗,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②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b、有感情地朗读《嫩绿的芽儿》一诗,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②、一个青年,专注地看着芽儿、花儿、果儿,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有了许多感受。慢慢地,慢慢地,似乎不是自己想到了什么,而是那些芽儿、花儿、果儿在对你诉说······

阅读一、二两首诗,设想自己正在凝视那些芽儿、花儿、果儿,他们会对你说些什么呢?

请你仔细朗读、欣赏这两首诗,简要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1)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诗中描写着笔各比喻什么?试仿照这种写法(指前面打个比方,后面就这个比方往下说),造几个句子。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