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篇

来源:个人简历站 3.11W

作为教师,一定都能理解教案的重要性,为了将教案写好,我们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认识,本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1

3.我是怎样出生的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教学难点:

把重物绑在身上的体验活动

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

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

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

(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l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

(五)后记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2

2、质疑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

2、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质疑。

2、知道质疑的内容有哪些。

3、知道科学不能弄虚作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质疑别人,勇于接受别人的质疑。

2、形成注重真实的科学品质。

3、乐于发现问题,进行质疑。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什么是质疑,也知道哪些内容值得质疑。

2、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解释、取证方法做出分析,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知识,知道“质疑”及其意义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什么是交流以及交流的几种方式。在课堂上,同学们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就是举手发言或是小组讨论了。你们知道这样的交流有什么好处吗?

2、学生思考

3、引导:正因为交流有这样多的好处,所以我们强调大家要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倾听不仅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对交流的人给予尊重和帮助,对他的交流内容是否注重事实和证据进行科学的质疑。(板书课题)

4、提问: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质疑这个词,你能说说“质疑”是什么意思吗?

5、学生发表意见。

二、引导学生了解“质疑”的几个方面

1、谈话:其实,在以前的科学课上,我们经常进行质疑,比如,我们在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我们同学提出了怎样的假设?又做了怎样的实验方案设计?

2、学生思考回答。

3、同学们对他们的假设、设计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4、刚才你们对这些实验设计的不同见解,就是“质疑”。

5、引导:想一想,你们刚才的质疑针对的是哪一方面?

6、教师小结引导:刚才我们质疑的是针对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方面的。那么,除了对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提出质疑外,你还对同学或自己的哪些科学活动有过疑问,提出过自己的见解?

7、学生回忆、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8、引导归纳:那么谁来说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质疑?

9、师生共同小结:质疑应从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探究问题是否具体明确、得出结论的证据是否充足合理、做出的解释是否可靠等方面入手。

三、巩固运用

1、谈话引导:有位五年级的同学叫马小虎,非常想独立完成一项科学研究。这天下课时,看着饮水机前一个个排队接水喝的同学,忽然灵机一动想通过调查本班6名同学每天的饮水次数和饮水量,来估算全校800名同学一天的饮水总量。你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说说他这样做行不行?

2、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并向全班汇报。

3、小结

4、引导:谁能为马小虎同学的这项科学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帮他完成自己的心愿?

5、学生讨论交流。

6、引导:假如你是马小虎,经过大家的质疑、帮助,你将怎样调整研究方案?

7、学生思考交流。

6、布置作业

请你回家后,参考刚才的实验方案,想一想,如果你来对全校六个年级中各选一名同学就同样的饮水量问题进行调查,你应该怎样做呢?把你的设计写成研究方案。

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

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教学后记: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有关电梯的资料等。

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曲别针、重物、实验记录表等。

2、学生准备:每组准备牢固的绳子5米左右和两根结实的木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

1、谈话: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国旗是怎么样升到旗杆上去的吗?

2、讲述: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那就是滑轮(板书:滑轮)。

3、提问:滑轮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滑轮,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4、交流讨论:

滑轮形状——像轮子,轮子上有槽。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

5、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装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6、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教师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轮的图片或生活场景。

7、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1、出示两种滑轮装置,教师操作演示提升重物。提问: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

2、阅读教材第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构:定滑轮和动滑轮。

(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我们通过滑轮提升物体的过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来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书写部分假设。

4、分组实践活动:

⑴各个小组根据提供的滑轮、重物等分别做成定滑轮和动滑轮。

⑵实践操作,研究两种滑轮在提升重物时的不同作用。

附:“研究定滑轮的作用”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题目: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定滑轮(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细绳、钩码、铁架台、弹簧秤、直尺、笔和记录纸。

预测:可以省力。

实验过程:

1、将滑轮固定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滑轮。用两个钩码悬吊在细绳的一端,而另一端钩上弹簧秤。

2、记录钩码的质量和弹簧秤拉力的读数,记录在表格内。测量钩码提升的距离和弹簧秤下拉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钩码的质量牛顿钩码提升距离厘米

弹簧秤的拉力牛顿弹簧秤下拉距离厘米

结论结论

实验结论:

5、交流实验现象,汇报实验收获。

6、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作用?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定滑轮动滑轮

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不能省力可以省力

7、为什么两种滑轮具有不同的作用?你可以用杠杆和平衡原理来分析一下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属于什么杠杆类型吗?解释一下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能够省力,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定滑轮是等臂杠杆;动滑轮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8、讲述: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实际上单独使用很少,应用的时候,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方便,于是就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扬长避短,这样就组成滑轮组。(出示使用滑轮组的场景)预测一下:滑轮组有什么作用呢?

三、游戏体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布置游戏活动:

⑴游戏工具:两根结实的木棍、8米长的绳子

⑵游戏目的:通过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验滑轮组的力量,了解滑轮组的连接方式。

⑶游戏人数:3—4人组成一组,共同进行活动。

⑷游戏方式:

a、将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根木棍上,然后将这根绳子绕过第二根木棍,再回到第一根木棍,然后再绕过第二根木棍。

b、请两位同学站在距离一米远的地方站稳,并握紧木棍。

c、第三位同学小心地拉动绳子的另一端。

观察并体验:结果怎么样?

2、组织讨论:

⑴当你拉动绳子时,其他两位同学能够抓住木棍站在原地不动吗?

⑵如果把绳子再绕木棍一圈,结果会怎么样?再绕一圈呢?

⑶绳子缠绕绕的圈数和你所需要的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3、拓展研究活动:

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4、找一找,你周围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他们分别发挥着什么作用?

四、课外拓展研究。

1、课外探究:升降电梯的秘密。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醋受热体积膨胀热??

果汁

酱油受冷体积缩小冷缩

牛奶

液体热胀冷缩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6

第三课 《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挂图解释昼夜现象,运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运用教学挂图分析晨昏线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探究昼夜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昼夜交替的图片,投影仪、地球仪等。

学生准备:

手电筒,小地球仪,搜集“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有哪些不同的观点”资料。

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1、师:在连续24小时(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中,会出现哪些现象?(白天和黑夜)

2、出示校园(或周边村庄)白天和夜晚的图片,学生欣赏优美的景色。

师:关于昼夜现象你有那些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交流:

(1)昼是什么意思?夜呢?昼夜交替是什么意思?(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昼夜交替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

(3)昼夜交替时人们的生活规律是怎样变化的?

(4)昼夜交替是否与地球、太阳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5)昼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关于昼夜交替的成因。

二、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1、游戏活动:

(1)师: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

(2)、学生讨论并交流。(人不动自己转、自己不动别人绕着自己转、两人都转但转的速度不一样)

师: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三种情况,会是哪一种?)

2、教师演示实验:

(1)用地球仪和投影仪做昼夜交替的实验。学生观察。

(2)师: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逆时针转动。)

(3)启发学生质疑:在这个实验中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3、你们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4、学生实验,交流操作注意点。

5、学生分组讨论昼夜的成因。(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交替出现。)

第二课时

一、研究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

1、师:我们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

提示:先找到“昼夜交界线”,(这是教学本部分的关键)然后再判断;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

完成小练习:

小组实验,在横线上写出国家或地区的名称。

当_____________是白天时,__________________是黑夜,_______________是清晨,__________是黄昏。

2、拓展思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提示:要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与我国的位置进行对比;还要考虑地球自转方向。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师作适当介绍: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美国主张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游泳、篮球、田径的决赛放在早上8:00进行。

二、信息交流

1、师:就“昼夜交替”的话题,自古以来人类有哪些不同的观点。(结合课前搜集到的知识信息和书上第8页的内容进行交流。)

2、小组讨论后班级交流:这些观点当中哪一种更加可信?找出这几种观点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3、交流: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4、师:了解了这些资料之后,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三、作业

布置学生写研究昼夜交替的科学小论文。

了解古人对昼夜交替原因的探索,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探索宇宙的艰难历程,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科学史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地球自转

热门标签